文摘:后羿没有“羿射九日”等4则(20170913)

为什么班花现象通常只在学校里出现

择偶策略里的“抄袭式择偶”—— 在信息不足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通过观察别人怎么对待这个人,来评估这个人的价值。

上世纪90年代,生物学家用孔雀鱼做了一个实验。让雌鱼观察两条雄鱼,一条雄鱼孤零零地游泳,另外一条雄鱼身边,有一条假的“模特雌鱼”在热情似火地追求它,然后把两条雄鱼带到雌鱼面前,雌鱼开始对有模特追随的雄鱼热烈追求——雌鱼抄袭了别人的选择。

人类的抄袭倾向也很严重,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男人如果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大家对他的印象就好;如果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微笑,这个男人就容易在其他女人那里获得好评;两个男人同时追求的女生,看上去就会更有魅力。

这可能就是“情感上的马太效应”。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好,而是人类和动物在择偶上,都有从众倾向。

一般来说,越是稳定的环境,大家就越倾向于从众,越是不明确的环境,自我探索就越有效;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上学的时候会有班花校草,而进入多变的社交圈后,这种象征就会变少。

——摘自古典《爱情面前,如何“过招”? 47-3》




闻名世界德国职业教育正在发生变化

1.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过去很长一些年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都是全世界最好的。德国人并不像我们一样,每个年轻人都要考大学,都要争取有一个本科文凭,一本不行二本,二本不行三本。很多德国人是直接进入职业教育通道,他们的最后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我们都知道德国制造很了得,但是,如果没有了这些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德国制造的能力起码要打一半折扣。

德国有一个职业教育法。按照这个法律,政府、企业和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定义职业的种类,由此设计出与某一职业教育领域相关的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方法、毕业门槛等等。据说德国有三百多个按照这种方式定义的职业,培养着全德国的职业工人,构成了“德国制造”的坚实基础。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开始动摇了。由于新兴技术快速涌现,不断迭代,专业和职业的界限开始模糊,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被打破,有些学科正在快速地重新构建,而构建之后的新学科,第一是不定型;第二是知识交互现象太多、太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过去行之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不再适用,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已经有大型企业开始重新搭建架构,在他们可以控制的职业学校里进行尝试,力求通过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训练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人。

比如,在西门子公司所附属的职业学校里,按照对于未来工业4.0时代企业模式的理解,人在企业里面已经被区分为15种角色,然后再根据这15种人的工作角色大约分类了他们所需要的25种核心能力。由此,训练新人不再以传统的职业模式,而是围绕着能力训练而展开。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网络上搜索“双元制”职业教育,了解更多有关德国职业教育的知识。

2.能力训练与专业学习的差异

那么,能力训练与过去的专业学习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按照我的理解,差别如下:

职业学习,也可以称之为专业学习,有三个主要的逻辑:

1.所学的一切知识都是有用的,学习知识的多少、好坏,标志着学习的效果,也标志着毕业生的水平;

2.知识的传送主要是单向的,老师的任务是把他们认为重要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要努力去学习、学会;

3.学生要勤于练习,在传统知识学习的环境里,有一句话是永远正确的,叫做“熟能生巧”。

但是,在能力学习时代,这三点都变了:

1.知识很重要,但却没有先前那样重要。以前认为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有些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有些甚至已经没用了。还有一些知识,很重要,但是永远不可能在学校里面全部学到,必须要结合实践边干边学;

2.知识的体系已经被打碎,边界也不再完整。过去教材中的东西,只有你学不好的,没有用不着的,但是,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很多知识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学到过去的程度。很多时候,一门课程,知道个基础知识就够用了;

3.知识的传输是多维的、交互的。很多内容甚至没有必要向老师学习了,因为从网络中就可以查到,完全可以自学。而有些内容则需要在工作场景下,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

总之,有人概括说:过去的职业学校里面,是教学生学习什么,是教人知道what to learn;而现在则完全不同,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教人 how to learn 。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在“得到”上开设一门面向社会大众的管理课,我也是为了顺应这个潮流。

——摘自宁向东《068讲:学习力 | 发展前途的分水岭》




后羿没有“羿射九日”

在古代中国的神话当中,就有“羿射九日”的故事,“羿”的本意是“鸟迎风飞起来”的意思。在传说的时代,五帝当中有一位尧帝,这个尧帝的手下,有一位专门射箭的官员,名字就叫羿。据说有一次,天上突然出现了10个太阳,把土地都要烤焦了。尧就把羿叫过来说,“你不是会射箭嘛,来,你把天上的这10个太阳,射下9个来。”

羿也是不含糊。弯弓搭箭,嗖嗖地射下了其中的九个。这下好了,天也不热了,旱情也缓解了。这就是所谓的“羿射九日”。

说到这个传说,很多人都会把羿跟另外一个人搞混——后羿。后羿的名字也叫“羿”,他可不是大臣,而是王,他名字里的这个“后”,可不是说他生活在前面那个羿之后。在古代,“后”这个字是一个尊称,代表统治者,后羿就是一个名字叫羿的部落领袖。他也很擅长射箭,所以,人们经常把他和前面那个射日的羿给搞混。其实, 射日的羿是传说中尧时代的人,而后羿则是夏时代的地方部落领袖 ——这两个人可差着不少岁数呢。

——摘自徐来《气象学·地球 | 天上为什么有三个太阳?》

呵呵,王者农药里“后羿”估计也是搞混了。




脑科学角度看,体罚影响大脑

打孩子的坏处,除了当时可能就出现的身体伤害之外,还有可能影响孩子大脑发展,成年后更有可能出现情绪障碍,孩子也可能会用暴力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有一项研究显示,让孩子接受严厉的体罚,可能会对孩子大脑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这里严厉的体罚是说,孩子在三年以上的时间中,每个月至少被揍一次。

研究者发现,那些经常被揍的孩子,大脑前额皮质的某些区域中灰质明显少。意味着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等精神障碍,更有可能酗酒,智商测试成绩可能更差。

此外,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孩子长期处在忽视、虐待或暴力环境下,会感受到有害压力,大脑结构会发生破坏性变化。

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体罚效力有限,并具有潜在的有害副作用。实际上,打孩子打得越多,大人越愤怒,就越有可能再打孩子,并且家庭内部冲突也更多。

经常挨打的孩子更容易用暴力的方式处理问题,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因为孩子天生会模仿,当他发现,可以用暴力来处理问题,自然会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兄弟姐妹和其他人。

我说打孩子没有好处,可能会有人不相信。他们说,我家这孩子打了才管用,不打他就是不听话。这种情况,我想提醒的是,孩子暂时的“听话”是身体被伤害时的恐惧,但并不一定能理解为什么被打,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你揍孩子一顿,问:“知道错了吗?”孩子说:“知道了。”“下次还犯吗?”“不犯了”,可下次他还会出现同样的行为。你能指望在恐惧之下,一个人能深刻反省自己,然后真诚地吸取教训,最后确保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门都没有。我们成人做不到,小孩也做不到。

——摘自魏坤琳《081|如何远离体罚?》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摘:后羿没有“羿射九日”等4则(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