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可能是错的

“素质教育”可能是错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绿骏马

读过《优秀的绵羊》你会明白,那些整天立志上“常春藤盟校”的亚裔学生,根本没有搞懂“藤校”是怎么回事。常春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本书作者维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明校待了24年,他感觉大多数学生都很聪明,富有天分,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的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长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深度解读了他眼中看到的问题,对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很多论断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一、“素质教育”可能是错的

作者说,现在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学生所有的言行都只是满足自我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仅智商高,而且惊人的世故,很懂得配合和表演,利用体制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里·路易斯说:“大学已经忘记,它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哈佛大学已经不再懂得什么是优质的教育。”

那些进入常青藤名校的学生,个个看上去光鲜亮明 ,简历拿出来能亮瞎我们的双眼。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各项技能样样精通,考试成绩全都是A,看起来,好像非常成功。但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空虚和焦虑。他们就如一群在湖面上优雅戏水的鸭子,看上去从容、淡定,但淹没水下的那双脚蹼在拼命的狂扒。

为什么学生们变成了一群“狂鸭”?因为我们眼中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变形后的应试教育。入学的门槛越来越高,孩子们为了拿到更多的学分,必须学会更多的技能,申请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战胜更多的人,最终才能跨入名校的大门。而那些技能是类似高尔夫球和需要花去高昂费用运动装备的项目,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没有这个条件。盟校还会给予三类人的孩子特殊照顾:捐款的名人、教工子弟、运动员和校友子女。可见,进入这些名校是有“特权堡垒”的。无论有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你根本就拿不到进入赛场的入场券,更没有参赛资格。

某种程度,这些名校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而教授们也忘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进入校园的孩子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成长,逐渐成为了一群“优秀的绵羊”。看起来很优秀,其实内心懦弱、懵懂无知、盲目追随他们并不需要的东西。所有人都在上同样的课,选择同样的专业,所有的学习都只是为了拿到更多的A,毕业是为了找到别人眼中羡慕的工作,成为别人眼中成功的人士。终其一生,过着未经省察的“二手生活”,生活被固定在看不见的模子里。

二、“父母教育”可能是错的

书中讲到两种类型的父母。第一种父母叫“直升飞机式父母”,他们始终盘旋在孩子周围,时不时的提醒,时不时的施压,时不时的批评。他们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严格的、有秩序的、受监督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第二种父母属于“溺爱式父母”,他们往往任由孩子无序的生长,孩子7、8岁还与父母睡在一起,还会帮他们系鞋带。平日里,他们会盲目赞美自己的孩子:你是最棒的!他们会跟别人夸耀,我们从来不管教孩子,只给他们鼓励,不给他们惩罚。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孩子应该追寻自己的热爱和梦想。

这两种育儿方式看似相互对立矛盾,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们如出一辙。不论是捧出一根胡萝卜,还是抡起一根大棒,都源自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一种冲动。他们最大误区是,只要从小做对每一件事,让孩子少受罪,那么孩子就能获得一个稳定并安全的世界。“直升机式父母”幻想可以控制孩子,控制生活,未来仿佛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直到送给孩子一个稳定舒适的生活。同样,“溺爱式父母”将孩子当成一个自己不能独立运行的个体,百般呵护,他们通过孩子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两种类型的父母,都在试图利用孩子的成就来填补自己脆弱的内心。

看似优秀的孩子们一直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但其实他们不过是走上了一条完成父母使命的道路。赞美代替不了温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高压教育下生长的孩子,感到父母无处不在,但同时又无一处所在,他们没有真正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潜意识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只有自己成功才值得被爱。这种成功的需求像个无底洞,在那幽深的谷地,并没有找到爱的存在。在孩子们眼里,人生是极端的,要么全盘皆赢,要么满盘皆输,不存在中间地带。

学生很难觉察到自己的生活其实受制于他人,就如同胡萝卜加大棒的父母不承认自己就是“那些”父母一样。

三、“自我教育”可能是错的

教育是什么?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说:“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了之后,还能记得的东西。”什么意思?无招胜有招,只有忘记了,把自己放空了,才能更有效地接纳新的思想。

上大学究竟为了什么?大学承担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学会思想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学习之前,先要“放空自己”。要从以往的学习经验知识中跳出来,先要认清所学的内容,其次质疑它,最后从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原有的知识”拉着跑。

大学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次真正思考的机会:远离社会,暂时摆脱来自家族影响和职业规划的束缚,站在远处以纯净并批判的眼光审视整个世界。如果大学4年完全为了就业准备,为了一项技能而学习,那么就荒废了这大好的黄金时间。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自我。学生们要为自己而想,要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必须先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对生活的看法。

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白自己已经是什么样的人。将来自己要过怎样一种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每个人接触的事物和对事物的看法都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工具,我们要避免掉入他人哺喂给我们的思想,避免过一种别人为我们设计好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必要时,我们可以全然不顾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安全感、自主、创造力和快乐。

自我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需要大量阅读,习惯独立思考,放缓生活的脚步,为自己创建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时常问自己,我擅长做什么?我关心什么?我坚信什么?如果一个人说不清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战,他很容易陷入迷茫,也就无法获得内心的满足。我们每个人有权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那不是你想要的,你有权选择转身离开。

我们经常会遇到两张困扰自己的网。“读了这个专业,准备干什么”是一张;“寻觅自己有何意义,不如寻找工作”是另一张。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给出几点建议,选择做一些自发纯粹的事情;选择做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也愿意做的事情;选择做你废寝忘食专注去做的事情;选择做你喜欢做的事,你的真爱。

人人都想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我们要看到,曾经推崇的“素质教育”可能有重大缺陷。身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使命强加给孩子,他们有自己成长的路径,父母的角色是当好“麦田里的守望者”。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要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思考,去研究,去顿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素质教育”可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