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今天把《白夜行》看完了,顺便说两句,算是读后感,不过不是命题作文。

东野圭吾的名气,和很多作家一样,是众人拾柴的结果。你看或不看,他的地位摆在那里,不会变更,不过这类作家对我来说,很少会自主发现,多半由他人推荐而得知,因为我向来不大看推理小说。然而众口一词,告诉你应该看他的哪部小说时,竟然出奇得一致,尽管不看,却已然很熟悉了。

恰是回北京这段闲暇时间,把《解忧杂货铺》和《白夜行》看了。前者更多的是一气呵成,用一个中午看完,后者断续阅读,算是用上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不过,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翻看过《白夜行》,看了一章,又看第二章,感觉有些不协调,因为不是按照一个故事走下去的,人物也变更了,当时也没耐性,就搁置下了。等再次捡拾,才知道,这恰恰是东野的风格。可见,孤陋寡闻确实会影响阅读,阅读惯性可能也不利于接受别的文学风格。

一路这么读过来,算是啃下来了。因为就阅读快感而言,实在比不上《解忧》。具体的故事,大家有时间去看啊,或者看简介也可以。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应该是恋人关系,围绕着他们的一起起源性凶杀案,以及他们的成长故事。

有的人说《白夜行》在探讨人性,这实在是很虚的概念。就像鲁迅的小说,是在探讨国民性一样,鲁迅也说过,凡是中国人身上,自然有国民性存在。所以大凡写人的小说,必然会直接或间接触及人性的问题。从主人公的经历来看,我实在感觉不出他们的性格变化轨迹。原谅我可能没有仔细阅读,或者未曾翻看多遍,才得出这个草率的结论。雪穗表面优雅,背后冷酷,自始至终都是如此。亮司冷峻,自行其是。他们内心可能很苦涩,有着不为外人道的阴郁与无助。这不过是读者的揣测,属于仁者见仁的范畴。

看完之后,我觉着让我诟病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人物。这些人物完全是为了情节服务,没有个性,没有光亮,很多人物过目即忘,你读到大半部分,感觉很多人物越来越像是木偶一般,为作者摆布,毫无生气可言。一流的作家不会忽略次要人物,比如金庸(不知是否可纳入一流之境),《笑傲江湖》里有长江双飞鱼,属于最不入流了,让人印象深刻。再如《红楼梦》里的醉金刚倪二,皆是如此。再者,有些人物和情节设定,实在和故事本身无关,作者饶了一大圈,给人的感觉是故布疑阵,我就是不到最后不吐露秘密,先捡些有的没的说一通。所以你看,最后要交代案件的真相时,金枝和笹恒出现了,而且不是只出现在一章中,同时两人的身份有些类似,方便把案件的真相逐渐展现出来。顺便说一句,那些日本人名,真是让人头疼。二是结构。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种行文结构,网状结构,还是碎缎子,不得而知。作者把一条线扯很长,最后收回来。可见有功力,但恰恰是扯太长了,有些时候,会让人觉着不大自然,很突兀。比如雪穗家教那一章,无非是展现她是如何过继来的,以及其中可能涉及的疑点,为后文做铺垫。可是如果把这个故事交给一个更主要人物来展现,效果会更好,比如江利子。这倒还在其次,最让人无语的是行文之末,当读者去梳理线索,希望得到答案时,作者竟然把最主要的一些细节,故意隐藏起来了。就像《少年包青天》一样,往往破案依据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一些细节。这样说来,又有哪门子豁然开朗呢?作者爽了,但读者却被坑了。所以,真正的推理大家,应该在开端就把各种细节展示清楚,而不是到最后拿出一个读者不得知的细节,才把案件告破。比如,娈童那个。

如果,不是大家交口称赞,我不会期待那么大,反之也不会有一些失落。看过东野的两部小说,本没有发言权。但个人浅见是,他的小说,适合中长篇,不适合长篇。就像《解忧杂货铺》,很多故事也是单独辟出来的,和整体结构没关系,也就是说,把一个故事抽离,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还有一个感觉,就是阅读的时候,总给人感觉是报纸连载的整理版,为了连载,所以说一个又一个故事,但整体上,结构欠缺,有失水准。

一家之言而已,这不妨碍很多人喜欢读东野圭吾的小说。像我有很多学生,就喜欢他喜欢得不得了,我自然不会不满,反而会高兴,毕竟阅读是好事。

最后,我长时间内不会再看东野圭吾了,眼下开始阅读,村上春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