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其实我们都“胆”小如鼠

昨天的文章里聊到了我们人体藏着一个巨型加工厂——肝脏,而在中国很多成语里,肝、胆似乎总是连在一起的,比如披肝沥胆,肝胆相照,肝和胆真的如此密不可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肝脏的这位亲密兄弟——胆。

其实,胆作为一个独立脏器只出现在传统医学的概念体系里,在现代医学的概念里,所谓的“胆”其实是一套管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它们和肝脏密切密切配合,主要完成浓缩、分泌、储存、输送胆汁的功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胆道系统的真实结构,中国有成语说明人勇敢无畏叫胆大包天,形容人懦弱退缩叫胆小如鼠。但真实的胆囊、胆管究竟多大呢。胆囊躲在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呈梨形,长约5-8cm,宽3-5cm,容积40-60ml,所以就胆囊而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胆”小如鼠,甚至比鼠还小。而胆管最大直径也不足1cm,分为几段,在肝脏内部的叫肝内胆管。肝内胆管汇成左、右肝管出肝脏后,再汇成肝总管,肝总管再同胆囊管汇成胆总管,胆总管再和胰腺的主胰管汇合进入十二指肠(也就是小肠的那一部分)。在出口周围有一组重要的肌肉,即Oddi括约肌,它可以控制胆总管和胰管的排放,防止肠子里的各种内容物逆流。


你知道吗,其实我们都“胆”小如鼠_第1张图片
你知道吗,其实我们都“胆”小如鼠_第2张图片

从昨天的文章中,我们知道肝脏才是分泌胆汁的主力,胆道系统只分泌少量胆汁。胆汁的分泌是持续的,而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吃(某些无可救药的吃货除外),所以就需要有一个东西将我们持续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当我们进食时再集中排出,帮助我们消化、吸收那些油脂和维生素,胆囊就是行使这种功能。它在餐间收集、储存、浓缩胆汁,在进餐时再排入肠道。而排入肠道的胆汁中的胆汁酸盐可以通过小肠重新吸收入肝,这就是肠肝循环。肝脏分泌的胆红素也有这个机制。

肝 vs 胆

肝胆相照这句话其实是没错的,胆道系统作为肝脏的一个重要的输出端,可以为其排出胆汁、胆色素等物质,而肝脏产生的很多废物、毒物也是通过胆道系统排入肠道,再排出体外。如果胆道系统受损,比如发生感染或梗阻,首当其冲的就是肝脏。胆汁、胆红素、细菌、各种毒素等逆流入肝,造成肝脏损害。所以胆道系统看起来功能单一,不过是为肝脏输送物质,却也是肝脏的重要命门。

对于胆道系统,人们最熟悉的名词莫过于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结石和炎症往往相伴而生,炎症可以促进结石的形成,结石也可以诱发炎症。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其实人体内很多管道系统,都容易长石头,在尿路系统叫泌尿系结石,在肠道如果长期缺乏膳食纤维的摄入容易形成粪石,甚至于在血管也容易长“石头”,不过那里的“石头”比较特殊,叫血栓。

胆结石的成因比较复杂,和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引起胆汁各成分比例失调或胆汁瘀滞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结石的形成,包括雌激素、肥胖、妊娠、长期高脂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肝硬化、某些手术如胃肠吻合术后等等。女性高危因素偏多,所以胆囊结石多见于女性。而因为成因复杂,所以不可能完全预防胆石症,只能控制那些你能控制的因素,比如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质,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如果你最后还是不小心得了结石,还是赶紧去医院做手术吧。

关于结石,我还想说

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虽然同为胆道系统结石,但两者还是有不同的,胆囊结石由于结石位于胆囊内,不影响胆汁、胆红素从胆道系统进入小肠,不会引起胆汁、胆红素逆流,所以不会引起皮肤、巩膜黄染(即所谓的黄疸),只有腹痛,而胆管结石容易阻塞胆管,使得胆红素无法顺利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出现黄疸症状。有时候大小合适的结石也有可能因体位变化从胆囊中脱出进入胆总管,形成胆管结石。

胆道结石 vs 尿路结石

胆石症和尿路结石是人体最常见的两类石头,两者都可以引起腹痛,胆管结石引起的叫胆绞痛,尿路结石引起的叫肾绞痛,都可以引起相应管道系统的梗阻和炎症,但是两类结石还是有差异的。胆道结石主要包括是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并以胆固醇结石更多见,而胆固醇结石含钙低。泌尿系结石主要包括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素钙结石等,以草酸钙结石为主,含钙高。所以尿路平片(即尿路X线片)可以发现大部分阳性尿路结石,但腹部平片(腹部X线片)对胆道结石价值有限。不过超声是诊断两类结石不错的方法。

我们的“胆”虽小,功能也不像肝脏那么丰富,但它却是肝脏唇齿相依的重要管道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知道吗,其实我们都“胆”小如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