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有意义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有意义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1张图片

记得王木春老师曾推荐过这本书,几年前他的生活陷入困境,是这本书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之后他买了好几本送给朋友。每一个深陷迷茫的人都应读一读这本书,它告诉人们无论环境多么险劣不要忘记寻找生命的意义。

前几天我从网上买了一本,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二战时他被关入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均死于毒气室,他也经历了九死一生,其间运用专业知识开创了意义疗法。1945年他从集中营获救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写了30多部著作,此书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达1200万册。

这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意义疗法。作者因挂念父母放弃了逃离纳粹魔掌的机会,在集中营里,他目睹了很多死亡。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通过心理学家的视角叙述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生死,他也曾多次出现自杀念头。外人难以想象集中营里人命多么不值钱,一个人只是一个号码,前半生的荣誉、地位、财富已经消失,陪伴的是无止境的冷漠、劳役、疾病,还有死亡。许多人看不到希望,生命失去了意义,而被死神带走。

有一天清晨,人们去工地,跌跌撞撞走出好几里,作者忽然想起了她的妻子,他与妻子对话,看到妻子的微笑和鼓励的表情,这给了他温馨和力量,他忽然明白: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目标。一无所有,只要片刻思念爱人,就可以领悟到幸福的真谛。回忆往事让他摆脱了精神空虚、思想贫乏,回忆让他泪如雨下。

作者似乎看到了生活的意义,多次与妻子对话,看守发现了他的异样,侮辱他,但他仍然继续对话,虚拟对话超越了绝望的、无意义的世界。这种对话是创造性的,作者说,“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寻找意义,超越苦难。

有一段描述很感人。

这个年轻女子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在跟她谈话时,她却很快活,她告诉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践了,我从没有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她指着窗外:“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透过窗户,她只能看到苹果树的一条枝桠,上面开着两朵花。“我常常跟它交谈。”她对我说。我感到震惊,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是否在说胡话?她是否有了幻觉?我好奇地问,树是怎么回答她的。她告诉我:“它对我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是生命,我就是生命。”

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广阔的循环,直面苦难,眼泪是无用的。每个人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意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他就不会放弃生命。

在第二部分作者阐述了意义疗法。

生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时每一刻生命是不是替代的。活在当下,生命不可能重来。

“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是碌碌无为混日子,还是有所追求寻找生命的意义,无疑后一种是负责任的,忘记自我,投身某项事业或所爱的事物,人生为之灿烂。

我们应关注什么?是结局?是过程?还是背后的意义?意义疗法告诉我们: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有的人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有人总是说自己不爱读书,读书很枯燥;也有人认为写作很枯燥,那一定是他没有看到读写的意义。即使是苦难或痛苦,也蕴含着生命的意义,何况阅读与写作,这应是很能体现人生价值的事情。

解放后,弗兰克尔担任维也纳一家医院神经官能症科主任长达25年之久,他根据意义治疗原则独创了“矛盾意向法”,帮助很多患者解决了自身的情感冲突。他的“矛盾意向法”源于两个事实:一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出现;二是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有一个人害怕出汗,一想到出汗就会大汗淋漓。他建议将要出汗时下决心让大家看看他是多么能出汗。他就在即将出汗前对自己说:“以前我只出过12公斤汗,这次我至少要出120公斤。”结果遭受折磨四年之久的他竟然只用了一周就彻底摆脱了这种病症。

弗兰克尔仅用九天写完了这本书,我用了三天时间匆匆读完,许多细节已经忘记,要读懂此书可能需要三个月,甚至三年或更久,我会把这本书放在身边,经常读一读。

生命的意义总是变化的,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每时每刻都应想一想,生命来自于偶然,百年于亿万年只为一瞬,莫虚度年华,每一个迎风飞舞的日子不可虚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寻生命的有意义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