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个不敢说“不”,也不会说“不”的人

你就是个不敢说“不”,也不会说“不”的人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于必应

你是否曾感到心力交瘁?

你是否曾感到劳累过度却又没有发挥所能?

你是否曾觉得自己只擅长做琐碎小事?

你是否曾感到自己忙忙碌碌却又效率低下?

你是否觉得自己一直在奔忙,却总是到不了任何地方?

每个人都想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一次又一次让别人给自己做出了选择。“更少,但更好”这样美好的事情在我们这里永远都是遥不可及的。是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老好人”?为什么我们会被千头万绪的事情牵扯得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为什么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贪多求全,还是仅仅为了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事实上在我看来:你就是一个不敢说“不”,也不会说“不”的人。

更少,但更好

我们现在面临着的选择正在呈指数级增长,我们的“决定疲劳”越来越严重:要做的决定越来越多,可是决定的质量越来越差。很多人都可以相信我们可以像一个超人一样,可以拥有一切,事实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提升自己对众多选择进行管理的能力。当我们不能慎重选择把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何处时,别人—老板、同事、客户、朋友,甚至家庭,都会替我们作出选择。

我们想要“更少,但更好”的生活,我们就需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偶尔说说“不”;我们需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我们需要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我们要学会减少、简化,并通过淘汰其余一切来聚焦于绝对重要之事,而不是疲于应付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的压力。

我们只需要通过探索—排除—执行三步就可以去断舍离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就像书中提到的我们可以多去问一下:这件事情或这份努力有可能或对我实现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吗?如果我现在没有它,那么我会花多少钱来买它?我们怎么找到一种使执行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方法?

在探索阶段,我们要学会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我们不是要找过度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所在:重要的事,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在排除阶段,我们要学会说“不”,不要急于取悦别人或者让自己不同凡响而去答应别人一些事情。彼得•德鲁克曾说:“说‘不’可以让人变得高效,因为说‘不’的人会说‘这不是我的事’”;在执行阶段,我们要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我们要把时间省下来创造一种方法,用来扫除障碍,使任务执行起来变得尽可能轻松自如。

当我们丧失选择权的时候,别人会替我们作出选择。所以,要么慎重地选择有所不为,要么不由自主,任人摆布。

做的更少,效果更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其实里面提到的一些东西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处。很多人认为自己越忙碌就说明自己越有价值,事实上努力工作本来就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忙碌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但并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可以带来更多的收获。恰恰相反,如果你的忙碌做的是多数无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有意义的少数,那么你永远都只能也只会忙碌下去。

根据幂次定律,某种努力与其它努力相比,确实会使成果呈指数级增长。重要的前提是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辨别哪些是有意义的少数,哪些是无意义的多数,摒弃无意义的多数,去做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我始终相信,我们不做什么恰恰和我们做什么一样重要。

有所取,必有所舍

之前读古典老师写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的时候,自己写过《谢谢你,这很好,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一篇书评,里面写了自己取舍的故事。在现实中,我们接受任何一个机会的时候都无疑需要我们舍弃其它几个机会。很多人在面对好几个很好的机会时,都缺乏说“不”的勇气,有些事情是很好,但是我们真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或者我根本就不想做那么多件不同的事情。

有的时候,在很多好的机会里面,我们就是需要强迫自己去权衡并战略性选择那个对自己有利的,这样可以极大增加自己实现目标的机会。我们不要问自己“怎样才能什么都做?”而是要不断问自己“我想做出什么样的取舍?”

抽身而退,全力聚焦

前几天在@坚持成长棒棒团分享自己学习技能体验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未来的技能学习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规划,事实上更多的是一种聚焦。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越需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我自己目前的打算是专注于自己办公软件里面的Excel的学习和自己写作能力的训练,后面逐步提升自己的运营能力。这个过程需要舍弃很多东西,比如要压缩自己的娱乐时间,比如要合理优化自己的时间安排等,但是我始终相信,为了找到我们自己可以专注的焦点,我们必须从一些事情上抽身而退,全力聚焦。我得承认我不是一个可以一心两用的人,比如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学习,我只能一个时间点上做好一件事情,所以我现在慢慢明白退一步自己可能更看得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90%法则,你会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说“不”,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是一个确定的“YES”还是一个不确定“NO”,事实上如果某事(或某人)刚刚好或者差不多,也就是正好7分或者8分,那么结果就是淘汰。这种方法就是90%法则,在做每一项决定或者每一次进退维谷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它。评估每一个选项时,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标准,然后在0~100之间为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率低于90%,那就自动把评分将为0,并且断然淘汰它。

最近我很好地把这个90%法则用在了买书上,因为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当在搞活动,满200减100,我就犹豫着要不要买,因为我一直有一个读书习惯,在前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之前绝对不会去买下一本书,当时特别纠结。直到想到了可以用90%法则的时候,我把买书进行学习进而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件事情打了95分,我才毫不犹豫地出手。

我觉得运用90%法则来做选择,可以避免我们的选择标准过于宽泛,让我们对选项的价值进行评分,把原来模糊的宽泛的标准转化成可视的数字,让我们变得更加自觉、更加有逻辑,更加理性的做出选择。这也是统计数字的优势所在,虽然有的时候冰冷无情,但是可以让我们摆脱听凭一时的心血来潮或情绪的支配。

三条最低标准与三条极端标准

除了90%法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选择外,当我们拥有很多机会的时候,通过一些简单、系统的流程也可以来执行选择的标准,三条最低标准与三条极端标准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具体来说:第一步,把机会记下来。第二步,写下3条“最低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进入考虑范围的话,就必须达到这3条标准。第三步,写下3条理想的或“极端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被考虑的话,也必须满足这3条标准。按照这个流程,一旦这个机会不能满足第一组标准,那么答案很显然就是NO。但是如果不满足3条极端中的2条,答案依然是NO。

三条最低标准与三条极端标准可以缩减选择的负担,最重要的是按照这样一个流程去处理我们选择的标准可以培养我们按照流程做事的习惯。

优雅说“不”的六大原则

如果只是勇敢的说“不”顶多只是说明一个人正在学会拒绝别人的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学会优雅的说“不”则可以拒绝不重要的事情的同时让你更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一,把决定和关系分开了。当别人让我们去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这个要求和自己同他们的关系搅合在一起。有时候,它们看上去是如此相互关联,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拒绝这个要求并不等同于否定这个人。

第二,优雅地说“不”并不代表必须使用“NO”。如果我们能够把说“不”换一种方式或许能够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比如“您能想到我,真让我受宠若惊,但我恐怕爱莫能助”,或者是“我非常愿意,但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清除并礼貌拒绝别人比直接说“不”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敬。

第三,关注权衡取舍。在答应的时候,对自己将要牺牲什么考虑的越多,拒绝就会变得越容易。就是我们在答应别人事情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机会成本,不要自欺欺人告诉我们可以搞定一切。

第四,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据说每个人都在贩售一些东西—一种想法,一种观点,一种主张,以此来换取帮助或时间,对此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第五,说“不”是要用人气换尊重。怀着敬意,合情合理并优雅说“不”,会在短期内带来社交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受人尊重比被人喜欢重要得多。

第六,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模棱两可不等于优雅,延迟说那个最终还是要说的“不”,只会让它更难说出口。

放弃,止损才是最大的赢家

为什么我们能够忍受一场难看的电影而不中途退场?为什么哪怕公交车或地铁迟迟不来,我们也会一直等着,而不去叫一辆出租车?为什么一段关系有害无益,我们也会精心维护,哪怕自己的努力只会让情况更糟?

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沉没成本,因为我们投入其中的成本已经无法收回,明知是亏本的生意我们也会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我们这个时候就是要学会放弃。不要仅仅是自己一直在做某事而继续做下去。学会放弃,止损才有可能会是生活的最大赢家。

永远比预计的时间多留50%

我们经常会草率答应别人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高估了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我们经常会犯“规划谬误”就是因为我们倾向于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的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解决规划谬误的方法就是在我们估算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上加上50%的缓冲量即可。如果我们答应朋友我们可以30分钟内可以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应当告诉他的不是30分钟而是45分钟。这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有缓冲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突发事情的出现,任何时候多一个Plan B都不为过。

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就是确保自己有能力决断什么才是头等大事。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不敢说“不”,也不会说“不“的人。如果你不敢说“不”,不会说“不”,你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你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就是个不敢说“不”,也不会说“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