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演绎的问题转化成事实的描述

    “把别人的问题转化成自己的问题,把过去的问题转化成未来的目标,把演绎的问题转化成事实的描述。”这是解决问题的三大前提。源于几年前,学习绩效改进,关注丁晖老师的分享所得,遂成为我为人处事的准则。前两天再回炉复训,顾立明老师再次带领重温,内心深处的触动不言而喻,于是拿出来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今天来谈谈:把演绎的问题转化成事实的描述。

首先得分清什么是演绎?什么是事实?

演绎:基于个人经验、假设和感觉,得出各自结论或主观推论的过程,成为演绎。

事实:事情的实际情况,事实的描述需要有数据来支撑和证明。

举个栗子,今早走了一段,穿着运动鞋,依然感觉很滑,甚至差点摔跤,当下脑中立马冒出一个念头:得给有关部门反映一下,潮湿阴暗的环境不适合铺这样的地砖。得,这就是演绎,因为滑与不滑,与我的鞋底与砖的摩擦有关系,与地砖的纹路、地面湿度有关系,地砖适合与否,这些都是我的感受,我的观点,实际上要得出科学的判断,得有数据来补充:此处的平均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哪些砖纹易于增大与鞋底的摩擦力、多久需要进行更换地砖、不同的砖的雨水渗透力和速度是怎样的?这也就理解了市政道路、园林绿化设计养护等都是科学的工作,找到目前的事实描述与标准之间的偏差,问题就显现了,方法有可能不是换地砖,而是增加光照强度,只要对路两旁的绿植进行一番修剪就可以了。


图片发自App


今早还经过了一个小广场,看到地面上那些个点点、框框的标志,我笑了。这应该是大爷大妈们跳广场舞,小朋友练习轮滑用的,好平常而有智慧的方法。曾经,我为了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手脚不协调也去体验了几下广场舞。站在队伍后面,跳着跳着,总感觉舞动的手脚会打到前后左右的那谁谁谁,因而也不敢太放开,好像也成了我没有再在此项精进的理由。想来大爷大妈们,应该也是在跳的时候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地方太小了,跳不开;人太多了,站不下,只好挤一挤;那谁站那么宽的位置,也不知道让让;还有那谁动作那么大,别被他打着了。诸如此类,都是演绎的问题。那转化成事实描述是怎样的呢?多少距离是合适的舞动距离,小朋友练习轮滑,设置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多少合适,两种功能怎么一起实现,操作方便5分钟内可以各自找到位置是标准之一。


图片发自App


用到育儿基本如是。见过我家大娃的,一般都会送上两个字的评价:调皮。但是也会补上一句安慰:也确实很聪明。作为老母亲,先按下调皮不表,先说下聪明这个事情。如果没有数据支撑,那就是演绎。因为每个人对聪明的定义和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往往会笑着补充问一句:哪里看出来他聪明的?答案不尽相同,我会做的是在把各次考试的试卷进行浏览,分析统计,看看是否符合我内心聪明的标准,同时找到易错题、失分理由、亮点等,前后几次的试卷进行比对,找到真正的问题,譬如,数学题,可能会发现他把简单的数或字写错、写挪位,有几次?语文,易漏字,易错字,有几次?英语,大小写、单复数,有几次?找到错的共性、规律,不轻易判断归因为粗心。找到真正问题后,再辅助以清晰讲解、补充练习或是补充习惯准则。所以,父母应该是孩子背后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员。

团队管理也是一样。常常会听到有管理者反馈说:最近,老员工积极性都不高,让我很头疼。这时我比较习惯问一句:为什么这么说?(凭什么做的这个判断?)大家会比较习惯说:上班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的;交代的任务总是到最后完成;期望他多完成是不可能的,能完成基本任务就不错了;总是盯着已有的资源,也不知道去跑跑新渠道…… 这些都是演绎。转化成事实描述:几位老员工分别在拜访上的时间、时长、数量,业绩过程和结果数据,平均效能,出勤记录,客户评价等数据表现如何。再与积极性高的员工的数据比对,结合数据来找差距,找问题,通过沟通等方式找原因、定方案等。

沉浸于演绎的问题,会让我们的双眼被表象迷惑、会想当然的下判断,失去探寻真相的机会。也会让我们陷入不断解决问题、老问题不断出现的怪圈。如果目标是管理沟通、生活沟通变得高效、准确,还是请转化为对事实进行描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演绎的问题转化成事实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