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是最好的课堂

天地是最好的课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周是乐乐本学期第四次打扫清洁区,与前三次不同的是,这次我要陪同他们一起打扫。看着眼前这个日渐有责任心的小小少年,我颇感欣慰。

从周一起,乐乐把他的起床铃声定在五点半,因为有扫清洁区的任务在身,再三叮嘱我们要早做饭。今天早晨六点四十五分我们娘俩已经吃罢早饭,朝学校出发了,乐乐“命令”我直奔操场的清洁区,他去教室抗大扫帚。不一会,扫清洁区的几个男孩都来了,放下垃圾筐,有的捡,有的扫,有的扒,有的去倒,各司其职,有模有样,也许是因为有我在,但也许不是,他们不偷懒,不拖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那或捡或扫的样子是我眼前的一道风景。

每天忙碌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离开大自然太久了,忘却了田野里的露珠与霜降,今天早晨看到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上布着一层盈盈的白霜,心里竟有着久违的惊喜与感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些野外自然的淳朴和美好给予了多少代人遐想的空间和向往。

“冬天,我就上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金蔷薇》中画家嘴里的“最好看的霜”唤起了多少人对这一自然美景的朝拜。

是霜好看吗?霜只是附在地面和植物上的微细颗粒而已,只是它孕育着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它是季节在天地间走过的脚步。

老子云:“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可是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远离了自然,远离了道,远离了纯净的蓝天和大地,远离了清澈的小溪流水,远离了大山和袁野,更远离了庄稼地的春耕与秋收,每天在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包围里过着与自然隔绝的日子。安逸的生活消弭了劳动体验,舒适的享受萎靡了骨气斗志,每天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失去了感知季节的能力,更没有了在季节中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

清洁区,也许是城里孩子一个仅有的感知自然和劳动的机会,这样的劳动,是晨曦里的一次献礼,这里孕育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不然,为何我们的先人会祖辈吟诵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想起小时候,印象很深的是每天的晨起,用大扫把扫家里的院子,院里院外的每一个角落,都扫的干干净净,尤其是深秋要落雨的傍晚,把落叶扫在门口的一个角落里,点上火燃起来,那浓浓的烟雾缭绕着整个村庄,如果落叶比较多,再加点树枝,向火里扔一块山芋或是一把花生、黄豆,待火燃尽时,用手扒出来剥着吃,那味道真是香极了。剩下的灰烬再培成一个小丘,用塑料纸盖上,等着来年洒在秧苗上当肥用。那时,我们的手能写作业,也能干好农活,不怕脏,不怕累,在吃苦中“享受”着每一次劳动的喜悦。

那时,课堂学习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天地之间的大课堂带给我们的实践技能,我们跟随季节,在自然的田地里劳作。割麦子,插秧,种玉米,种花生等等,我们懂得“汗滴禾下土”,我们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收获,我们体恤父母的辛苦劳动,我们每一天都穿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知道天地赋予我们的每一个时节:小满、芒种、霜降、立冬……今天,当学习掩盖了一切,当分数胜过了一切,当父母包办代劳了学习和考试之外的一切,当身心一年又一年被束缚在课堂,我们失去了天地,远离了自然,很多时候我在想,今天的教育对孩子是爱?还是害?

爱因斯坦曾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如果去掉学校里所学的,今天的学生们还会剩下些什么?

前段时间看了一则报道,2015年十三岁到十六岁青少年的刑事犯罪率达到全国刑事案件的百分之七十,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为什么青少年的犯罪率在逐年升高?我觉得除了社会这个大环境之外,除了周围的诱惑足够多之外,不劳动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劳动就丧失了感知劳动的一切体验,而一切变坏都是从不劳动开始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条件的优越让孩子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一切得来都毫不费力气,而太过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我们教育学生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可是现实的教育是,不耕耘照样有收获,这种无条件的满足恰恰培养了孩子好逸恶劳的习气,这种习气一旦拥有,人也随之懒惰,而懒惰是万恶之源。吃不起半点苦,不懂得感恩珍惜,更不知道敬畏,失去了这些,纵然有满腹的经纶又有何用?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石碏谏书言:“凡具骄奢淫逸四者,皆宠禄过也。”安乐也罢,宠禄也罢,都是享受所祸。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真希望今天的教育能多一些劳动,多一些实践,让孩子多一些吃苦的经历,让自然的劳动法则走进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天地中体验劳动的乐趣,然后带着感恩和珍惜脚踏实地地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地是最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