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之《朝花夕拾》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还是很小的时候,就只觉得这个名字好美,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两旁树林阴翳,树下落英缤纷,还有各色的不知名的小花,最好还带着点水珠,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爷爷,牵着蹦蹦跳跳的小孩的手,孩子顽皮的要拣地上的花。


       固然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像我当初想的那样,唯美,闲适,静谧,恬淡,但和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相比,也算是比较温和的了。书里写的是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成人视角,赤子之心,就是一个普通小孩子的童年和求学时的经历,也会因为一个小宠物的死而难过好久,也会好奇热热闹闹的庙会稀奇古怪的打扮,也会不耐烦教科书的内容而偏爱那一隅的花花草草,也会遇见一些很特别的老师受益终身,不同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和鲁迅特殊的身份,让这些少时的故事多了几分沉重的意味。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比较有童趣的。睡觉成大字形的阿长,温厚宽和,不识字,迷信,倒也无可厚非,我们现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也会多说吉祥祝福的话,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的寄托。阿长虽然不识字,但不影响她对鲁迅的关爱,从乡下回来的时候带来了鲁迅心心念念的“三哼经”,鲁迅对她的态度自此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从杀死隐鼠的恨变成了敬,小孩子的爱恨其实真的很简单的。同样,小孩子的乐趣也是很简单的,花花草草,小鸟鱼虫,当这种自由自在被约束的时候,都会有些怨念吧,一百多年了,学习的内容早已不是“之乎者也”了,但死板而压抑的学习形式什么时候能改变呢?

      《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是这本散文集中批判色彩较为浓烈的。孝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里最根本的文化之一,但当它过分强调和教化的时候,就偏离了初衷而变得迂腐可笑了,当一个小孩子看到“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这种有些反人性的故事的时候,原本想做个孝子的也变得不敢做孝子了吧,适得其反。《父亲的病》讽刺批判的是中医,鲁迅是极反对中医的,从其他文章也可以得到佐证,像文章中描述的这类医生,收钱不治病,想方设法刁难患者和家属,置患者的生命于不顾,治不好了便推脱走人,甚至归于“医能医病,不能医病”,也着实可恶。最可悲的是,鲁迅的父亲临死前,衍太太让鲁迅一直大声叫唤,毁了一个人弥留之际最后的安宁,剥夺了他安然离去的权利。多说一句,这位衍太太也不是什么好人,对自己的孩子严格管教,对别人的孩子却放纵甚至鼓励去做一些不好的事,虚伪恶毒,甚是可恶。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记述了鲁迅在日本学医的经历,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一段影片使鲁迅弃医从文,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抗争的道路,这点不必赘述。我想说的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这段短暂的相处,藤野先生是个好老师,没有对中国学生的歧视,甚至帮鲁迅改笔记,希望他能将西医传到中国去,鲁迅离开的时候他很遗憾,很希望能和鲁迅保持联系。我们一生中一定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可能只在你生命中出现一小段时光,无论再怎么强行挽留,约定不断联系,终将杳无音信只剩回忆,但他对你的影响却是一辈子的。

       再冷峻犀利的人看童年的故事都是温情的,愿每个夕阳下拾起的朝花都是美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鲁迅之《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