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

今天突然义愤填膺,是因为同类事件的不断重复导致的一系列相似反应,让我终于感到烦腻。

此次的事件是一名声称是云南大学的科学家凡伟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已经通过了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认可,这一发现将要改写全球的教科书,是我国科学家的胜利等等。昨天刚刚火起来的,好多人转发说考了假物理等等。果不其然,第二天早晨,空间里改头换面全部都是破谣言的考证等等,也不乏有几个群的几个人充满正义:“把严肃的东西看的跟娱乐没两样,还觉得事情很好玩”“本来就是一场闹剧,一个想搞事情出名的人,摊上一堆想报道事情或制造事情来搏眼球的媒体,加上一群想看热闹的观众,还有一些看不下去的,赤诚的呼吁尊重科学严肃性的无力的观察者”(摘自高数群)

也许第一次遇到这些事,看这些话我可能会感慨良多,颇为感叹当代人心不古、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可是一次又一次,不论是“错失诺奖”的民间科学家,还是清洁工“发现”引力波,甚至或是“黄焖鸡米饭”的选票事件。大家一次次的转发谣言(有一点是很重要,不是说转发了谣言的人就缺乏理性,现在每日的接受的信息量如此大,一条不起眼的假新闻还不值得我们大多数人去花时间考证,不过被当成是一次小小娱乐),又转眼一脸正义呼唤理性。这个过程一次又一次的重现,为什么我觉得不仅是事件的前半段,事件的后半段也像是在娱乐?娱乐的是自己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什么没有人去考虑一系列辟谣事件之后是否存在某种现象与联系?

说起小悦悦事件,不难联想到那些“冷漠”的路人,高三写过的议论文里常常会有这样一句话“郭美美、小悦悦事件频发,现代社会......”。直到现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都是在批判这些路人。美国也有相同事件(KittyGenovese案),且不论其事件真假,此案的确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美国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度娘解释: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这是基于某种社会现象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英语课本上有一句话印象很深,说这种事件不能被简单的归结为人心冷漠。我想适用于今日的种种事件,也许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不尊重科学的严谨,娱乐至死。不论是谁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一番都是很没有意义的一件事。我真的觉得提高基础知识水平,让critical thinking成为习惯比所谓正义感重要得多,其实现也漫长的多。我佩服两种人,一个是大片破谣文章出现之前能去思考并表达出来的人,另一种是真正经过自己验证的。

此外,现在娱乐圈的假新闻绯闻之类的反倒并不能引起集体的轩然大波,艺人总是要靠形象吃饭的,反倒是科学界或者其他学界或者甚至根本不算学者的那一批里,确有无耻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