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参考:一次关于《精进》的拆书会
一、精益创业模式
I
精益创业是一种创业模式,更是一种行动方法、指导思维。它提出的一个理念是:完整,而不需要完美。
完整,是指一件事要整个流程完整地去走完它。
精益创业的一个行动结构模型是:“构建——测量——学习”。
这是一个循环式的模型,而不是一次性的。
构建整个行动,将自己的想法具现化的一个过程,画出蓝图;
在行动的过程中去测量,去评估,去了解外界对于自己构建出的行动是什么样的反应;
学习,就是优化、调整自己的构建,将测量过程中获取的信息通过思考,进一步完善蓝图。
精益创业中还蕴含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用最小成本去试错!
而整个行动的目的是:通过不断打磨,打造优质的可行性产品。
A1:我们往往为了追求完美而一事无成。
想要一场旅行,而没有时间、金钱、足够的准备,往往不能说走就走。
想读一本书,却往往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一再拖延最后放弃。
想培养晨起跑步的习惯,想法在脑海中盘旋了一两个星期,却因为种种缘由连一次晨起跑步都没行动起来。
等等。
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在行动起来之前想太多。
一场完美的旅行做不了,可以从不远的一个城市、一个小乡村的旅行走起;
一本书也许没有大段的时间可以阅读,但一天抽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总是可以的吧?
早晨起来跑步,起床后就不要想太多,直接下楼跑起来就行。
就这么简单。
我们先做起来,然后才有然后。
A2:关于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最近刚好有一件事犹豫着要不要去做,甚至反复从做与不做两个角度去思考这件事。
今晚我就去报名参加!
二、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性产品”
I&A
“产品”概念的内涵:
- 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 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他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 不是被所在创造者自己保险柜里的东西,而是能被他人使用和检验的;
- 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价值,是人收益;
- 也是一种媒介。
2.1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中国的教育制度却体现出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所以很多人离开校园踏上社会之后,很明显的感受是:我们要重头学起。
校园的教育给了我们接受更多知识的一个框架、思维,因为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以为学校学到的知识就够用到社会上去了,而是,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这个社会。
我QQ群里有一个大学生自己出来打工、创业,他被骗了几次,他感受到这个社会的人心险恶,他说,他要回到学校里继续考研,然后留校,还是校园里的环境比较纯净。
是的,象牙塔还能不纯净吗?
但是,不接受真实土壤的花朵,无法正确看待社会价值观的年轻人,将来又能有怎样的成就?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跌倒会让人更坚韧,也会让人退缩。
成就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2.2 把批评当做一种信息对待
很少人能正确对待批评的信息。我也是如此。
有人批评我,不管对方正确与否,我都会心里不舒服。除非这件事,我已经剖析过、思考过,并能坦然对待。
当然,不舒服归不舒服,情绪是需要复盘的,直到能坦然对待。
不能盲从,接收不等于接受。
经过自己大脑判断的东西也不见得正确,何况未经过自己大脑剖析的。
2.3 什么是自己的最小化产品?
一个念头,从浮现起,到记录下来,经过思考、分析,最终变成笔记本上码下的字眼,再share到社群上,并进一步优化修改。这是我的最小化产品。
思考如何组织自己的多个最小化产品,打造成一个更大维度的产品。
将这个概念拓展到工作中,一个项目可以视为一个大家协同合作的产品,那么在这个产品中,自己对这个项目付出了什么?大家对自己的工作评价如何?经过这个项目是否我工作上有什么进步?还有什么改进的空间?
2.4 对产品的不断修正
以精益创业走向成功,便要做到这三点:
-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对于克服“沉没成本”这点,最近也有一些生活感悟。14年我开始接触速读的领域,但是一直到现在,成就依然十分有限。
引申今天阅读到的一篇帖子中的一段话,发表时间是12年:
训练,终究是训练,所以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训练短期见效,持续提高的都是在不停的训练的人,在训练中找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获得提高。但是参加训练的,还有很多“理论家”。他们在训练之前,往往就是先去主观臆测训练的成果或者会遇到的问题,越想越多,指导也没用,直到把自己绕糊涂也不愿意去亲自试一试。当别人取得很好的成绩之后,他们还在那里梳理,整理头绪,而就不肯去跨出一步去试试。
这段话,一针见血的让我自己再次重新审视自我。
不仅速读的训练,一些人生路上的蹉跎彷徨,想来也在上面的词句之中。
克服沉没成本,重新构建自己的产品,其实也是一个重新构建自我认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