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行知的教风

行知小学的办学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和赞誉,一位曾经参观过学校的的马来西亚幼儿园园长回国后,给学校写了一封信:“若要描述这所学校,我会这样表达:‘他就像处于天堂之中,伊甸园般绚烂之地,天使般快乐的孩子在学习和玩耍’,我断定这所学校的老师就像雕刻大师一样细心地雕刻着每件作品,把每一个孩子都塑造成与众不同的人,并让他们由里而外充满愉悦。”这种让人感动的诚恳赞誉让我们的工作倍加有意思,仿佛我们不再只是普通的老师,我们是“雕刻大师”,是“艺术家”。也有来自家长和兄弟学校的(初中),家长们说:“行知的学生是有标志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一群学生,一眼便能认出哪些是行知的。”初中学校发来的反馈消息说,“行知的毕业生更加自信、大方,当班干部的多,组织能力强,也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学校能获此成果,赢此赞誉,跟行知小学的教风息息相关。

谈谈行知的教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行知小学的教风是“尊重、理解、引导、等待、接纳、保护”,老师在育人的过程中牢记这六个词。它们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先后顺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产生,老师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被“引导”之后,孩子领悟接受有一个过程,老师要给予时间“等待”,并“接纳”领悟速度的快与慢,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老师都要“保护”孩子,尤其要“保护”领悟速度相对慢的孩子。

“尊重”排在首位,代表了它的重要地位。一切交流活动都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也不例外,这种“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出身、特质、成长规律等。在教育观点中,无论“有教无类”还是“因材施教”说的都是这个理。若缺乏“尊重”,后面也难以“理解”,那“保护”也将失去它原有的意义,相反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压力感,有压力感的保护,孩子的身心是不愉悦的,不愉悦的身心会降低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没有“尊重”为首的教育,之后的活动也是层层恶化,当然培养不出“自信大方有创造力的孩子”。

谈谈行知的教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引导”是行知教风的精髓。这六个词的使用,有时候也是糅合在一起的,特别体现在“引导”上。“引导”不是教导,教导有居高临下指导之味,“引导”饱含爱与耐心、平等、尊重。老师以友好温润的方式把孩子引到这边看看走走,若发现不合适,再引到那边看一看,走一走,过程中还有默默地关注与适时地帮助,若孩子摔了跤,老师是不是该上前扶一把?扶着走多远?走的快与慢,这都是可以等待与接纳的。如果穷尽能力真的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则是另一种接纳,这种接纳对于特殊儿童尤为重要,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保护”,不仅保护他的身体不受损伤,更要保护他的精神不受伤害。若没有“引导”这一步,所谓的“等待”与“接纳”则是无策的等待和无奈的接纳,对于老师而言也只是勉强为之,长此下去,这位老师恐怕是要情绪大爆发的;而对于孩子而言,则是被放弃后的无助与无望,难以有后续的成长。

美国劳伦斯•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一书中提到:成人总认为“童年”满是快乐和幸福,然而真正的童年是各种元素的混合,不仅有好奇、兴奋和幻想,而且还有恐惧、愤怒和悲伤。所以,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和等待,他们还需要帮助。行知的教风,在“尊重、理解、等待、接纳、保护”之外还有“引导”一词,他的存在,尤为关键,彰显精华,更有希望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谈谈行知的教风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行知的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