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刘邦身边敢出头的人

每次想到刘邦的连襟樊哙,脑海里浮现的是电影《水浒》里鲁智深的模样。

就是那种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脸颊两边有浓密的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的大丈夫样子。所谓身宽体胖,长此模样的人,性情应该较豪爽,重情义,为朋友两肋插刀。

樊哙对刘邦就是如此。

他随刘邦起兵前,曾以宰狗为生,且把狗肉做得色香味俱全,远近闻名。

刘邦是他家狗肉店的常客。这客人没钱就赊账吃肉,弄得樊哙钱都不要,躲到别的地方开店去了。

这么大的店,怎么躲得开呢?不久,刘邦闻着香味又追了过去。为了阻止刘邦再来,樊哙把刘邦过河骑的老鼋杀了,放到锅里跟狗肉一齐炖,炖出了更鲜美的肉汤。

樊哙店里的生意更好了,每天顾客如云。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樊哙狗肉仍然是行内品牌,还开了全国连锁店。

这位屠夫出身的樊哙,自从随刘邦起兵抗秦,到楚汉相争,都死心踏地为刘邦打江山。刘邦说哪打哪,指东绝不往西,每次都冲在最前面,领先登城。

论统军打仗,樊哙没有韩信的深谋大计,但也屡立战功,绝对是位强将。他在汉军营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了刘邦军中大将军之一,西汉开国元勋。

既是刘邦朋友和手下得力强将,又是连襟关系的樊哙。自然能得到刘邦和吕后的信任。他几乎成了刘邦的心腹,到哪儿都愿意带着他。

想来他俩的岳父吕公对相面颇有研究。否则当年怎么就看出还是小混混的刘邦,以及五大三粗的樊哙有朝一日会成为皇帝和将军,愿意把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分别嫁给他们?

期间姐妹俩也没少受苦。随夫君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虽然后来享受了权贵,但终没得到好的结果。特别是樊哙的夫人吕须,最后被陈平等几个大臣乱棍打死。

这是后话了,我们接着说樊哙。

为了刘邦,樊哙拼尽全力,命都可以不要。例如在大家熟知的鸿门宴上,范增派项庄借舞剑刺杀刘邦。樊哙按照张良的吩咐,拿着铁盾冲进营内,帮刘邦说话,为刘邦争取到逃生的机会。

樊哙没有让张良失望。他进退有度,据理力争,不仅保全了刘邦的性命,而且维护了汉军与刘邦的尊严,是智勇双全的典范。

刘邦攻入咸阳后,见到咸阳宫殿的奢华,成群的娇艳宫女,有了就此停留,不再艰苦征战的举动。是樊哙敢于直谏,劝他继续举军霸上,勿贪秦宫奢华。

知道好歹,能听人劝刘邦便再接再励,险胜项羽,一统天下。

天下已定,刘邦在治理朝政上出现懈怠。特别是英布反叛期间,他心情郁闷,不愿见人,整日睡在宫内,不理朝政。还给侍卫下令,不准群臣入宫打扰。

十几天过去了,满朝文武,没人敢入宫半步。唯有心直口快的樊哙,二话不说,直接推开宫中小门,径直闯入。

那时刘邦正枕着一位宦官的肚子在闭目养神,樊哙走向前泪流满面地说:“当初陛下领着大家起兵抗秦,平定天下,曾是多么的壮烈呀!如今竟是这等模样。听说陛下病重,微臣很担心呀!陛下不肯接见大臣们商议国事,却要单独和一个宦官决断吗?难道陛下没有听过赵高的事?”

刘邦尴尬地听完,笑着起了床。

无可否认,领袖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如果领袖身边尽是酒囊饭袋之徒,没有敢出头的人独当一面,再厉害领袖也成不了大气候。

而樊哙就是刘邦身边敢出头的人。他几次冒死直谏,让刘邦避免了重大错误。

在樊哙眼里,刘邦不只是陛下,还是一起经过生死的兄弟。是兄弟就该肝胆相照,坦诚相待;兄弟有事时就该站出来,替他遮风挡雨,为他指明方向。

可惜他不清楚,人与人之间,当触及切身利益,危害到自己的家人时,兄弟也可能没情面讲,兄弟也会举刀相向。

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九五之尊,能主宰臣民生死的帝王?

在这帝王心里,统一平定天下后,像樊哙、韩信和彭越等这样的武将没有了原来的价值。能安分守己,听从安排的,便可安度余生。有可疑迹象,或遭人诋毁告密的,在性情多疑的刘邦手里,哪怕是错杀一千,也绝不会放过一个。

听说燕王卢绾也起来谋反时,刘邦旧病未好,新病又来。他躺在床上命令樊哙领兵,以相国的身份去攻打燕王卢绾。

樊哙前脚带兵刚走,后脚就有人到刘邦面前诋毁他与吕后是同伙。假如皇帝去世,必将带兵杀尽他深爱的戚夫人和儿子赵王刘如意。

听了这话,刘邦不管是真是假,又把握不住了。他根据自己对樊哙多年的了解,觉得樊哙极有可能为吕后做出告密者所说的那样,成为吕后排除异己的杀人工具。

病得稀里糊涂的刘邦,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分析,直接派陈平用马车载着绛侯去取代樊哙的将位。嘱咐陈平到军营后,寻找机会杀了樊哙。

鬼点子特别多的陈平,接到命令后出发了。他比谁都清楚吕后以及吕后家族的厉害,明白樊哙与刘邦的关系。他怎么可能会一时糊涂地杀樊哙呢?

他想,万一哪天陛下冷静下来,后悔起来,不就摊上大事了吗?

把樊哙拿下后,陈平没动樊大将军一根毫毛,而是一路好吃好喝地把他往长安城方向带。让刘邦夫妻俩自己处理这摊烂事。没想到他们回到长安,就接到了刘邦病逝的消息。

天意弄人,不知听到这个消息的樊哙,是悲是喜,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是刘邦这一死,樊哙有了活下去的机会。吕后和她的妹妹知道陈平带回来的樊哙还活着,高兴之余,立即把他放了,恢复原来的爵位与封邑。

真是虚惊一场。陈平此举不但救了樊哙,也救了他自己。

樊哙与夫人吕须育有一子樊伉。樊哙病逝后,樊伉继承了他爹的爵位近十年。吕后去世不久,大臣们诛杀吕氏家族和吕须亲戚,也把樊伉杀了。樊哙家的爵位断了几个月,又由另一位庶子继承爵位与封邑。

人算不如天算。樊哙操刀宰狗时,怎么会想到自己可留名汉室,德泽抑能流传子孙后代?他更不会想到自己一直忠心守护的刘邦,会因为他人的一两句话而起杀心。

正如韩信所说: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这既是政治规律,也是人性使然。

从刘邦开始,不少当权者取得胜利后,都有意无意识地效仿刘邦的做法,把杀敌大刀举向曾共患难,为他拼死拼活的功臣。

枪杆子里出政权,开国之初需要武将开疆拓土,一旦国家承平,武将反而是个祸害。以造反起家的当政者,担心手下强将以自己为榜样,步后尘,夺江山,只好杀之以绝后患。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给功臣们扣上谋反的帽子,是刘邦屡试不爽的招数。

韩信被杀,差点被害的樊哙,都属这一类。

假如刘邦不是死在樊哙之前,他是否会像陈平意料的那样后悔莫及?

我想他会后悔的,能把肠子都悔青了。要知道,一生中能遇到一位对自己直言不讳,敢于指出你缺点的人,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他是刘邦身边敢出头的人_第1张图片
樊哙应该长这个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是刘邦身边敢出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