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wiki关于逻辑与logic的解释,能明显的感觉到两者之间有所不同,英文对于Logic的翻译是这样的.
Logic - Wikipedia
Logic (from the Ancient Greek: λογική, translit. logikḗ[1]), originally meaning "the word" or "what is spoken", but coming to mean "thought" or "reason", is a subject concerned with the most general laws of truth,[2] and is now generally held to consist of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form of valid inference. A valid inference is one where there is a specific relation of logical support between the assumptions of the inference and its conclusion. (In ordinary discourse, inferences may be signified by words like therefore, hence, ergo, and so on.)
翻译过来就是:
逻辑(来自古希腊语:λογική,translit.logikḗ[1]),最初的意思是“单词”或“说的是什么”,但后来意思是“思想”或“理性”,是一个关注最一般的真理法则的主题,[2]现在通常被认为是对有效推理形式的系统研究。有效推理是推理假设与其结论之间存在逻辑支持的特定关系的推论。 (在普通的话语中,推论可能用类似的词来表示,因此,ergo等等。)
逻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逻辑本身是指是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而逻辑学是研究“有效推论和证明的原则与标准”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个形式科学,逻辑透过对推论的形式系统与自然语言中的论证等来研究并分类命题与论证的结构。
现代汉语大辞典对于逻辑的解释是这样的:
思维的规律;客观的规律性;指逻辑学;
英文Logic指代的是“关注最一般的真理法则的主题”,通常被认为是一门对有效推论的系统研究的学科。
中文逻辑音译自英文,内在的含义也是取自英文的Logic,翻译过来的时候指代是的是一个“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
Logic 翻译的历史
提到Logic被翻译成逻辑的历史,就要先说说说“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清末)民国两个时期之中,欧洲跟部分前英国殖民地等西方思想的传入。
在《英华万字字典》陆费执编辑 民国15[1926]
Logic依旧翻译为“论理学”
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要学习的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且需要掌握“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的逻辑学。“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是由严复先生提出,最早的将Logic翻译成逻辑也是出自严复先生。
严复生平翻译的众多作品有两部是和logic相关的,分别是《穆勒名学》,《名学浅说》,这两本书对应的英文名称分别是《A System of Logic》,《Primer of Logic》,在这两本严复翻译的作品中都将”Logic“翻译成“名学”,这里“名学”的意译为“论理学”。
在《 穆勒名学》的第一个注解中 ,严复写道 :
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 斯一根之转 。逻各斯一名兼二义 ,在心之意 、出 口之词皆以此名 。引而申之 ,则为论 、为学 。故 今日泰西诸学 ,其西名多以罗支结响 ,罗支即逻 辑也 。如斐洛罗支之为字学 ,唆休罗支为群学 , 什可罗支为心学 ,拜诃罗支为生学是已。精而 微之 ,则吾生最贵之一物亦名逻各斯 。此如佛 氏所举之阿德门 ,基督教所称之灵魂 ,老子所谓 道 ,孟子所谓性 ,皆此物也 。故逻各斯名义最为 奥衍 。而本学之所以称逻辑者 ,以如贝根言 ,是 学 为 一 切 法 之 法 、一 切 学 之 学 ; 明 其 体 之 尊 , 为 用之广 ,则变逻各斯为逻辑以名之 。学者可以 知其学之精深广大矣 。逻辑最初译本为孤陋所 及 见 者 , 有 明 季 之 《 名 理 探 》, 乃 李 之 藻 所 译 , 近 日 税 务 司 译 有 《 辨 学 启 蒙 》。 曰 探 、曰 辨 , 皆 不 足与本学之深广相副。必求其近 ,姑以名学译 之 。盖中文惟“名 ”字所涵 ,其奥衍精博与逻各 斯字差相若 ,而学问思辨皆所以求诚、正名之 事 ,不得舍其全而用其偏也 。
严复虽然是逻辑这个翻译方式的提出者,但后来被其弃用,还是使用“名学”来翻译Logic。逻辑这个词被人所熟知,归功于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章士钊。
另外参考和制汉语和制汉语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严复创造的新词最终被和制汉语取代的有下面这些(括号外为严复翻译,括号内为现在使用的):
音译词,如“拓都(total)”与“么匿(unit)”、“涅伏(nerve)”等;
义译词,如“官品(生物)”、“部勒(部署)”、“群学(社会学)”、“名学(逻辑)”、“直(权利;包括天直、民直)”、“自繇(自由)”等。
早在宣统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910年11月22日) , 章氏(章士钊)便以 “ 民质” 笔名在梁启超主编 的《国风报》第29期上, 章士钊发表《论翻译名义》 他力主采用的“逻辑” 一名, 通行至今, 无以越之。
1914年5月10日,章士钊在主编的《甲寅》杂志创刊号上, 以“秋桐” 笔名再次发表专文《译名》,在这篇文章的“注释”中阐释了译者在译名问题上应取的正确态度:“近来文人通病 , 每不肯沿用他人已定之名 ,愚则颇戒之。’名学‘, 之名, 创于侯官严氏, 愚不用 之 , 非 以其为严氏所创 , 乃 以其名未安也。 故’逻辑’, 二字, 亦严氏始用之 , 愚即沿而不改, 是即音译可免争端之证。 ”
由此可见,Logic翻译成”逻辑“最早是由严复翻译,但后来又被其弃而不用,采用”名学“翻译Logic。后面就是章士钊提议用音译来解决当时遇到的翻译问题,并以Logic翻译成”逻辑“举例。并于1912年4月18日在《民立报》发表了相关的文章《论逻辑》,同月21日发表《释逻辑》等文。
结论:Logic对应的中文词”逻辑“最早由严复提出,后被其弃而不用,改用”名学“。章士钊力主采用”逻辑“一词来作为Logic的中文对应词,一直沿用至今。
和制汉语
和制汉语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世纪末起,大量日语的汉语词流入中国,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词。这类词汇的来源可分为被日本人赋予新意的中国古籍里的旧词以及日本人原创的新词;前者如“洋行、社会、经济”等,后者有“大根、抽象、哲学”等
最后
现在我们将Logic翻译成逻辑时,感觉理所应当,自然而然,觉得这样的翻译非常的精妙和自然,殊不知背后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反复的过程。
语言是我们表达观念的工具,而观念来自于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判断语言使用的是否精确,将语言和语言所描述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如果语言与描述的事物相去甚远,语言就是不准确的,脱离事物的。
以事实这个词为例,就知道我说的用概念解释概念的现象有多么严重了。
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用概念解释概念,在一个概念嵌套另一个概念的循环中,最终离原本所要描摹的现实事物越来越远。无法知道这个词究竟要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客观事物。
在查询逻辑一词的来源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如下内容:
- 要确认事物,说法是否存在?必须要实地考察。
- 语言是描述观念的工具,这个工具是否准确?使用的过程中要谨慎。
-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词汇出现的时间不过百年,面对国外悠久的科学史,这套语言工具可能会有不足的地方。
- 大部分现代汉语的在客观世界的根,只能从对应的英语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