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无所获,仍感不虚此行——《斯通纳》(stONER)

即使我无所获,仍感不虚此行——《斯通纳》(stONER)_第1张图片

      借鉴豆瓣上引用赫尔曼·黑塞的《朝圣者之歌》中最后的段落,来形容斯通纳的一生:

“繁华世界就此别过,

我曾爱之弥深,

即使我无所获,

我仍感不虚此行。”

      《斯通纳》恐怕是2016年书单中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以为会是佶屈聱牙的大部头儿,却不想是传记体,没有序没有简介,看似平凡又压抑的人生:打工上学,毕业教书,结婚生女,工作,直到死亡。

        父母听说城里的大学有了农学院,斯通纳就注册成为新生;老师说他修了太多英国文学课程需要转系,斯通纳就一直读到博士留校教书;妻子要住大房子 ,斯通纳就承担了超过收入的贷款;妻子称病不想带孩子,斯通纳就先在家做家务喂孩子再去上课;妻子嫉妒父女在书房里呆很久关系亲密,把书房改做他用,斯通纳就搬到拥挤的办公室工作;因分歧被上司排挤,斯通纳就当了一辈子的助理教授;女儿早早怀孕嫁人逃离家庭却一生背负不幸,斯通纳只能欣慰女儿还能喝酒排解心情;还没到退休的年纪却被要求提前退休,斯通纳坚持拒绝却抵不过癌症的扩散。小说由“盖棺定论”开头儿,用意识流的死亡表达结尾,看起来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奋斗攀爬史,似乎他一直只是麻木地顺势沉默着,毫无作为。

      但个人角度看来斯通纳的一生并非悲剧,反而觉得他是“另类的勇者”。

      斯通纳身上最珍贵的是对生活清醒的认知,对生命坦然迎接的态度。作为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对困苦、饥饿、忍耐和痛苦知悉,习惯将苦难视为生活的天然底色。当别无选择的时,他没有徒劳的去改变生活,而是选择与那些非难共处,他知道如果离开了必要的对现实的忍受,只能更深的堕入虚无之中。换言之:如果西西弗斯停止了推石头,他也无处可去。这一点在他中年出轨事件中表达的十分清楚:当他和学生情人的恋情被对头上司翻出来时,他和情人观念一致:趁还能走出来时痛苦的放弃,他们不是不愿意为爱走天涯,但他们都知道那就意味着他们都失去了自己,分手不是因为害怕丑闻伤害,不是因为怕面对妻子女儿,只是因为害怕自我毁灭。有时,承认自己属于这个世界选择退让面对比逃离更勇敢。

      斯通纳不是顺随命运的浮萍,STONER这个姓氏代表他的性格:石头一般普通、卑微,但他有自己的的坚守,教学课堂是他精神的乐园,维护学术纯洁是他的底线,研究和做学问是激情的来源。两次世界大战纷扰动荡的年代,始终专心教学,甚至会因为读一篇关于修辞和语法的博士论文而兴奋的一夜未眠。可贵的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而面对别人,他冷漠自持甚至逆来顺受,对领导同事如此,对父母妻子如此,对深爱的女儿如此,甚至对癌症也是如此。

        我们在这一生中看到他两次半反抗的经历,一次是坚持不肯给一个浑水摸鱼的学生博士答辩通过,即使这个人是他未来上司的得意门生,即使他自己也清楚即将要面对以后工作中的排挤。劝解威胁都没有用,斯通纳就是个又臭又硬的石头。那个半次就是因受上司打压,一直被安排低年级初级写作课,他决定扔掉大纲和规定教材,教大一新生高年级的中世纪英语,这次示威他赢得很漂亮,第二学期的课程终于做了调整。最后一次抗争是在他还有两年要退休时,互相较劲20年的上司想让他提前退休,威逼利诱,如果他肯主动退休就给他荣誉教授的职称,请他好朋友做说客,甚至请校长找他谈话,但斯通纳坚决的拒绝了:“我从来不在乎你认为可以‘给’我的东西,或者你认为可以为我‘做’的东西。”在提前退休这件事上,他还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先生。戏剧的是,第二年查出癌症后,当他面对医生吞吞吐吐的情况介绍,斯通纳表现出超然的淡定,他没有按照医生建议立刻做手术,而是推迟到学期结束,在中间的这段时间做好详细的安排:主动提出退休申请;取消后两天的课;召来所有自己负责指导的研究生,写了详尽的执导意见,鼓励安慰学生,引导他们完成已经开始的工作;甚至参加了死对头为他准备的退休庆祝会,会上不善言辞的他这样总结:“我已经在这个大学教了四十年书,我不知道,如果我不做一名教师还能做什么。我要感谢你们所有的人,让我来教书。”斯通纳看清了生命必然的缺陷和遗憾,所以,在清苦寂寞的岁月中不敷衍、不迷惘,在遭遇生活中的阻碍和不幸时不妥协、不消沉,在最终抵达生命终点时不悔恨、不惊慌。

于我们大多数而言,或者期望在激烈拼杀赢得一席之地,获得世俗(不论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某种肯定;或者在憧憬美好的生活中看着时光流逝,有意义与无意义的评判标准更多是受社会整体价值观导向,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斯通纳》这本书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可能,即如封面推荐语说的那样,一个勇者有过失败而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使我无所获,仍感不虚此行——《斯通纳》(st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