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

文 | 周游 来源 | 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张图片

武汉,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在这里,火爆的不仅仅是气温,还有武汉的人。

武汉是当代中国最具“江湖气”的城市。

江湖的本意是江河与湖泊。在河网密布的地区,易于藏身,是江湖最早诞生的场所。

在今天,中国有一个城市完美符合了这一设定,就是汇聚了江河与湖泊的武汉。长江与汉水在此处交汇,上百个湖泊星罗棋布,武汉三镇,就藏身于江湖之中。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2张图片

作为中原最重要的水旱码头,武汉汇集了五湖四海的“江湖人士”。久而久之,武汉人身上多少都染了江湖气,江湖之道在武汉人这里格外吃得开。

武汉的城市性格,同样充满了“江湖气”——尤其是在夜幕降临之后。

纪录片《宵夜江湖》,就把目光聚焦到了武汉。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属于男性,但武汉夜幕降临后,“宵夜江湖 ”的半边天,是宵夜摊上的嫂子、婆婆们撑起来的。

夜色中的江湖

随着城市的变迁,建设同时带来了破坏。在林立的高楼之间、城市的隐秘角落里,依然存留着旧时的味道。只有熟悉“宵夜江湖 ”切口与暗号的有心人,才能在深夜的街头相聚。

在五角塘的深夜,隐藏着光谷宵夜江湖中最神秘的传说——婆婆烧烤。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3张图片

“婆婆烧烤”摊位位于五角塘的立交桥下,十字路口的西北角。这里没有门面,没有桌子,没有照明,甚至没有固定的出摊时间。

能不能吃上婆婆的烧烤,要看食客的运气了。

这样一个简陋、隐秘的小摊,似乎和光谷的气质格格不入。这里是武汉最具“新贵”气质的地区,云集了通信、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遍布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往来无白丁,出入者皆光鲜亮丽。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4张图片

为了婆婆烧烤,他们愿意付出最大的耐心与等待。在这里,在飞舞的蚊虫和马路的灰尘中间享用一串婆婆烧烤,就是最高规格的接待。

婆婆总是对得起人们的等待,在午夜,她终于如约而至。

卖了二十多年的烤脆骨,是婆婆的招牌。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5张图片

脆骨腌制超过半天,上炉时必须带着汁水,否则腌料流失,寡淡无味。辣椒粉是关键调料,美味秘诀,则是掺杂其中的花椒。

在麻辣的诱惑下,白天西装革履、光鲜亮丽的都市男女卸下防备,满头大汗、大快朵颐。

相比于窗明几净的西餐厅,武汉人更钟爱这些刁子角(武汉话,意为角落里)里的美食。

除了立交桥下的婆婆烧烤,武汉宵夜江湖的另一个传奇,是位于穷街陋巷的“霍元甲烧烤”。

这家小小的烧烤摊开业于1981年,按摊主艾凤华的说法,武汉三镇本地人开的烧烤店,没有一家比她做得久。

三十八年来,霍元甲烧烤总能吸引络绎不绝的食客,靠的是艾凤华的独门秘制——烤烧饼。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6张图片

烤烧饼曾是武汉烧烤的“扛把子”,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失宠。怀念这份旧滋味却遍寻不得的食客,在“霍元甲”,找到了旧时的记忆。

点缀香料的外皮,稍稍过火,铺满早市买来的新鲜香葱,过油后翻面,迅速激发香气。云淡风轻,打完收工。

除了招牌的烤烧饼,艾凤华对不同的食材都有独特的烹饪心得:

肉料不能提前腌制,否则汁水流失,鲜美尽失;

韭菜放温火,肉、羊排、羊蛋皮放大火

……

对她来说,烧烤是一份事业,“我蛮认真”。

勾连《宵夜江湖》的,是人情

在武汉,宵夜摊上的食客除了需要自己搬桌子、铺桌布、取食材之外,还要经常被摊主骂,但他们仿佛乐在其中。

因为除了不饶人的快嘴与火爆脾气之外,《宵夜江湖》的武汉嫂子与婆婆们都是真正的热心肠。慕名而来的食客,迷恋的不仅仅是烤肉的香气,更是疏离都市里可贵的市井人情。

直爽、率真,是武汉人的标签。

经营了三十八年烧烤摊,艾凤华不知道骂过多少顾客,被骂的顾客却总是笑呵呵的。在武汉,“打是亲,骂是爱”,不仅仅是一条谚语。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7张图片

易中天在《读城记》里写过一个例子:

比方说两个好朋友见面,一个说:“你个婊子养的,这几时跑哪里去了?”另一个就会说:“找你老娘去了。”这实在很不像话,却没有武汉人会计较。

关系越亲密,就越是口无遮拦、没轻没重。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8张图片

经年的交情,让摊主和食客都成了朋友。过去吃着“霍元甲”长大的孩子,今天已经成了父亲,依旧会带着孩子来吃烤烧饼。

宵夜摊,除了一人摊,还有夫妻档。

田师傅香辣蟹,是从湖北荆门来武汉闯荡的黄义珍和丈夫田师傅在武汉闯下的事业。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9张图片

田师傅来武汉之前是摩托车师傅,禁摩之后失去工作,终日赋闲在家。黄义珍用离婚威胁,爱吃、好吃的田师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掂起了炒锅,才有了这家食客交口称赞的大排档。用儿子的话说,他天生就要吃这碗饭。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0张图片

除了自暴自弃的丈夫,这个小门面还拯救了儿子。

大学毕业后,黄义珍的儿子回到店里帮忙,拿了文凭却回来做服务员,他心里不满。积怨爆发,掀掉了所有的桌子出走。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1张图片

在少年宫门口独自坐了很久,他终于领悟到:养活自己的家人才最重要。

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永不认输

在夜市,人们抛去白天的焦虑,打开另一个自己。夜幕下,每个人都有故事,不仅食客有,摊主也有。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2张图片

在宵夜江湖中争下一片位置,全靠打拼。在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叶问说:我七岁学拳,四十岁之前,未见过高山,到第一次碰到,发现最难越过的原来是生活。

婆婆、艾凤华、黄义珍们为了生活而踏足江湖,但江湖对女人并不温柔。来到武汉这片江湖,女人也要抛去柔情,换上铁骨。

艾凤华的“霍元甲烧烤”得名于他已经去世十八年的丈夫。

1981年,艾凤华和丈夫开了这家烧烤摊。第二年港片《霍元甲》上映,丈夫被梁家仁饰演的霍元甲迷住,夫妻档也改名为“霍元甲”。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3张图片

十几年后,丈夫去世,艾凤华一个人支撑起烧烤店。

一个寡妇独立在宵夜江湖中打拼,受到的委屈和苦楚是说不尽的。或许艾凤华当初也没有想到,这份坚持可以延续三十八年,成为一种习惯。

艾凤华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依旧独自一个人忙前忙后,整日不得闲。“一天不做就蛮寂寞,觉得没有寄托”。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人”。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4张图片

宵夜江湖里的磨难不仅来自生活本身,也来自竞争对手。

黄义珍二十年前从荆门来到武汉,裁缝出身转行做宵夜,拼搏多年挣下了“田师傅香辣蟹”的招牌,带起了一条街的生意。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5张图片

她最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但只凭和气,没法在江湖生存。

当初黄义珍的事业刚有起色,就有人找上门来,要抢她的商铺,将店里的东西打砸一空。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6张图片

黄义珍虽是女流,但不是软柿子,她拿出“拼了”的气势,终于保住了这家小小的门店。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中也有说道:风尘之中,多有性情中人。武汉的江湖气质与底色,来自武汉人。

而《宵夜江湖》中的女侠们,完完全全展现出了生活在武汉的女性独立、坚韧等性格,跟武汉这座城市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相辅相成。

美食纪录片的正确姿势

近年来,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美食纪录片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打动观众的,永远不是精美的食物,而是食物背后的人情。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7张图片

前年,中国版《深夜食堂》上映。相比于好评如潮的日版,中国版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干净整洁的居酒屋,沉默寡言的老板,轻声细语的客人,清汤寡水的餐饭……这些元素不属于中国的夜晚,中国人的宵夜是热烈、喧闹,人声鼎沸、红尘滚滚。

由腾讯视频出品,企鹅影视与五星传奇联合制作的国内首部城市宵夜文化纪录片《宵夜江湖》,就试图在食物之外,捕捉这份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_第18张图片

除了武汉以及已经播出的沈阳之外,这部纪录片还将讲述西安、重庆、杭州、南宁、厦门、广州共8座城市的宵夜美食,以此为切口,讲述属于这些城市的市井传奇,以宵夜文化连接城市文化。

作为《宵夜江湖》的出品方,腾讯视频近年来在纪录片领域创造了不少精品,除了美食类的《风味人间》,还有社会纪实类的《疯狂的消费时代》《我们身边的40个细节》《纪实72小时(中国版)》、关注传统文化类的《佳节》、展现古老村落类的《了不起的村落2·寻色之旅》等。

这些备受好评的纪录片无一不是体现了一大特点,即从广大观众的日常生活出发,挖掘生活中不易被察觉到的真实故事,用细腻的眼光展现生活的细节,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社会变迁、记录时代发展。

这是一个普通人同样值得记录的时代,在被公众人物、热点新闻湮没的日常生活里,藏着这个世界最动人的秘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拼在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