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得到APP《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第四单元——转折期的第三篇课程笔记。
在上两篇课程笔记中,我们分别介绍了在转折期,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讲述了自我发展在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参见:人生因转折而丰满),也介绍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三种转折,职业转变,关系转变,创伤后成长(参见:人生最重要的三次转折),今天课程将讲解我们在转折期中,如何找到赋予经历意义的人生故事,走出自我进化的英雄之旅。
两种决策模型
几乎所有的转折都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在我们心里常常有两种抉择模型,一种是经济选择模型,一种是心理选择模型。
经济选择模型并不是说只考虑经济的因素,而是综合各种优缺点做加减法对比。在这样的决策模型中,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获得完备的信息来预测未来,而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信息来预测未来,而且这样的决策模型,需要的不是我们自己,只需要一台会计算的超级电脑。
心理选择模型关注的不是未来的可能结果,而是回到现在的选择本身。这种选择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及为自我负责的勇气,因为我们要承担选择的后果。选择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的自己。
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要非常清楚自己究竟是根据什么做出的选择,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该选择什么。两种决策模型,其实一种是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一个是从环境的各种可能性去思考选择。外在的环境自然是决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但如果我们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环境时,我们常常就会有无力感。当选择回到我们内心时,我们会用过程思维去思考,即意识到自我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我们的选择只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创造自我的第一步。后面的很多步,我们需要先走第一步才会知道。当我们把决定选择的力量放在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时,我们的选择就不再是环境的产物,而是基于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比如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常常有个疑惑,是回到老家考个公务员,还是留在大城市打工?大多人做这个决策的时候,就会想到大城市机会多,但是压力大;老家虽然机会少,但是生活可以过得很幸福。当我们在这样的权衡时,其实我们就是在用经济选择模型,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回到自我创造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即回到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时候,我们就用自我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看待外界条件的视角就会发生变化,决定我们的力量不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对未来的构想。
我们都需要一个人生故事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把人格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特质,即我们通常理解的内向外向、星座这个层次的人格;
第二个层次是个性化的应对方式,即为了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完成各种人生任务,我们所发展出来的人格特质,比如我们的目标,防御机制,信仰等等;
第三个层次是人生故事,这是人格最核心的层次。我们不断地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串联成一个连贯生动的个人故事。人生故事是我们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最重要的特质,也是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正如在之前的文章:为何故事思维更打动人心 中传达的人类其实是一种特别需要故事,需要意义感的生活。我们通过故事传达了我们对生活意义感的理解,我们用一生演绎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我们如何看待现在,如何预测未来。我们心里的这个故事有时候比现实还要牢固。
当我们的生活遇到逆境时,我们会把它们整合进我们的人生故事里,重新创造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完成自洽。当我们经历了很大的创伤,有些故事无法自圆其说时,我们通常会有两类故事。
一类是“挽救式”的故事。在这类故事里,我们通常有一个糟糕的开头,会遇到各种困境,但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会不断走出这些困境,过去的纠结可能豁然开朗,即使痛苦无法彻底消除,我们也会积极地接受,去获得内心的安宁。如果我们心里的故事是这样一种挽救式的故事,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预测,然后逐渐走出困境并从中学习到我们需要的人生智慧。这类故事会启动你的行动;
另一类是“污染式”的故事。在这类故事里,通常一开始,我们的生活还不错,但是现实会逐渐把原先不错的生活打破。我们会遇到各种麻烦,这些麻烦会像污染源一样不断污染我们原先的生活。而我们自己对此却无能为力,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在悔恨中怀念过去。这种“污染式”的故事会让我们在顺境时担心好日子长不了,所以不敢好好享受。而在逆境时,我们就会想:我命中早已注定的倒霉事果然来了。而转变所带来的焦虑和迷茫都会变成证明“我很无能”的线索,使得我们很容易陷入到悲观和沮丧中。
其实,故事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也没法根据它是否有好处来随意捏造故事。从污染式到挽救式,我们自己要相信挽救式的故事,这样我们才可以重新赋予故事的意义,从而转化成挽救式故事。简单来说就是,挽救式的人生故事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希望,从而做出积极的行为。
英雄之旅:自我进化的旅程
英雄之旅这个词出自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我们从小到大看了很多的英雄故事,在我们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英雄的情怀,也期待着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演绎出属于自己人生的英雄故事。
坎贝尔历经多年搜寻阅读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发现了英雄的旅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启程——启蒙——归来,正好对我们之前说的转折期的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第一个阶段:启程
在英雄故事的最开始,我们会听到一些召唤,就像在工作或关系中觉得疲惫时,偶尔在心里升起的关于改变的念头。这些召唤在提醒着我们,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从我们心里消失,某种已有的力量正在衰退,或者某一些伤痛需要疗愈。故事的开始,我们对这些召唤总是陌生的,甚至是排斥的。因为这些召唤挑战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假设,也挑战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我们会把这个召唤当做偶尔的异想天开,想要忘掉它们。可是,这些召唤却总是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的。慢慢的,我们就不再抗拒这个召唤了,而开始认真地考虑它。虽然这个召唤通常意味着巨大的变动、麻烦和危险。最终,我们克服了对变化的恐惧,决定顺应这些召唤,勇敢上路,投入了这个召唤。
第二个阶段:启蒙
如果说启程的阶段意味着从日常的生活中离开,那么启蒙的阶段则是在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中冒险,并获得成长的过程。从决定走上这段冒险之旅开始,我们就跨越了一个神秘的门槛。以前所在的世界消失了,而我们面对的是一片充满未知、危险和希望的全新的领域。跨越这道门槛,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困难、挑战、痛苦、危险,未知和巨大的不确定性,都纷纷到来。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在这个新世界都派不上用场了。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新的思维和习惯模式。同时,跨越门槛也意味着,就算我们想回去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了。我们只能勇往直前,去寻找出路。幸运的是,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一般都会找到一个特别的守护者。所有的英雄故事,比如《魔戒》《哈利·波特》或者“漫威”这样的屏幕英雄,主人公都会有一个指点和保佑他的守护者。我们每个人的旅程也是。这个守护者也许是能在情感上支持我们,也许会给我们提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和技能,也许是了解我们要走的旅程。
守护者可能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我们敬仰的榜样,或者是一个神话里的人,甚至可能是一本书或者一个课程。虽然我们的旅程仍然是我们自己的,没有人能帮你走。但是,这些守护者能让我们更理解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更理解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我们需要建立起跟守护者的联系,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样才会在我们的旅程中走得更加坚定。当我们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后,我们就要开始面对故事的反派。在很多英雄故事里,英雄并不是要战胜或者消灭这些恶魔,而是要转化他们。这里的恶魔指的是我们自己的贪心、傲慢、恐惧和胆怯,是我们头脑中太多的应该思维。与恶魔的战斗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弱点,并让我们意识到,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恶魔就不再是恶魔了,而变成了我们能够利用的能量。如果我们在和恶魔的斗争中,战胜了自我,我们就会发展出新的自我,新的资源,学习到了新的技能,新的思考方式,最终收获信心和智慧,我们不再是那个刚跨过门槛,慌慌张张的少年了。
第三个阶段:回归
在这个阶段,英雄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把他在旅程中学到的东西分享给那些等待出发的人。如果别人愿意,他也会在别人的旅程里,变成一个新的守护者。
通过这些英雄故事,我们把我们自己的经历和历史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把我们自己的人生和那些曾经走过这条路的英雄们联系在一起。我们每个人都在从这样的英雄故事里吸取力量,又用自己的独特旅程给这些英雄故事增加新的力量和素材。正是这样,这些故事才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真实。英雄故事的本质,不是战斗,也不是英勇的行为,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我转变和自我发现的旅程。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太把它们当做故事,才没有听到这些故事想告诉我们的东西是什么。
没有什么路是一定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借着走这些路,修炼我们自己,发现我们自己。就像坎贝尔说的,所有这些英雄之旅,说到底,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
希望每个你在这个平淡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英雄梦想,并一直走在这条自我进化的英雄之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