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评《二十二》

  我本来以为这部纪录片,会是一部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爱国影片。因为有抗战这样的题材,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纷争,关乎一段疼痛的历史。
  我本来以为这部纪录片,会将这段历史血腥地表现出来。我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大多数来源于历史课本和抗日神剧,因此好像在期待这这样的呈现。
  然而我错了。
  整个纪录片非常煽情或是引导性的旁白通通没有,只是记录,镜头寡淡又平静。想象中的那种历史,没有厚重深刻地表现,而是轻如羽毛,从只言片语中轻轻抖落。看到影片差不多一半时,我觉得,如果说刺痛又没有那么痛,如果说伤感又没有那么悲。而且因为人物较多,分配的时间也短,显得太过分散,我开始有点怀疑导演的水平。
  但是,当我看完整个电影,包括那长长的众筹名单。我仔细想想,它不是一部书写疼痛,或者彰显主义的电影。它从一段完整的已知的历史中,撕开一层薄如蝉翼的皮,透过那个缝隙,去窥探,去咀嚼,幸存的受害者们,这是《二十二》给我的印象。
  讨论的对象不在于国与国,而在于每一个个体。这个时候,那种微小的细节,无不透着一种平淡的哀伤,就像忽闪的烛火,却又有种棉布的粗糙质感。
  皱纹,银发,浑浊而湿润的眼睛,松垮的手臂,捂住脸颊遮住泪水的双手上戴的银戒指。瓷碗,纤长的筷子,韩国地图上的呢喃燕子,争夺着吃食的流浪猫。
  荧幕前的我们,深情凝视。
  荧幕里的她们,被历史的洪流冲刷,却在时代的漩涡里没有被淹没和卷走,她们从恐怖的迫害与欺辱中慢慢站起来,慢慢忘却,踽踽独行。
  她们看起来和平凡的老人没什么不同,如果没有人去揭露,没有人去关注,也许她们仍会被时间淹没,成为历史的泡影。可是,她们又是那么的不同,历史尽管在她们十几岁时狠狠虐待着她们,但直到满头银发,这样的伤痛也没有消失:朦朦胧胧的记忆,久远不复的乡音,永远不会痊愈的腿伤,被歧视的血肉。那些东西,发生了,就永远存在,永远不会消失。
  没有人想要那么清晰地再次回忆当时的画面,因此,也许这样浅层的捕捉透出的模糊感,才是对所有老人们的保护和尊重吧。后来又看到郭柯导演说的一句话:“把这些老人当作亲人去看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
  是啊,这样一想,整部片子温情满满。看似瑕疵,却饱含温柔。
  “对受害者的保护”,这是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揭露他们的生活,是否正确,是不是真的还不如就这样让这些曾经的受害者过她们原本平稳快乐的生活,不要去打扰?既要呈现,又要保护,导演可以说还是找到了其中的平衡。
  不过不能否认,这的确使纪录片没有那么富有剧情感。平静,甚至有点压抑,是这部片子贯穿始终的情绪,也正因为这样,哭还是哭了,但几乎我就没有特别喷涌而出的泪点。
  唯一一次是最后老人们的语录时,看到了广西的韦绍兰奶奶的一句话:“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那时,影片已经结束,明晃晃的灯光亮了起来,有些观众已经四处走动着,准备离开。我突然一下子哭出来,但又因为尴尬,而握紧了拳头,想要忍住。
  我想到太宰治在《叶》中的开头:“想去死。今年的正月,从别处得来了一件和式衣服作为新年礼物。衣服的质地是麻做的,织进了深灰色的细条纹。这是夏天穿的衣服吧。那么到夏天为止一直活着好了。”
  不仅是韦绍兰奶奶,还有她们中的大多数,生活或许平静,或许不被人理解,或许破败不堪,可是她们好像都在用力活着。
  为什么呢?在被这个世界那么残忍地伤害后,还是选择去爱,选择去看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还是那么坚强努力地想要活下去?
  还有照顾王玉开老人的日本女孩,拿着日本军官的照片给她看,她却没有恨,没有伤感,反而笑了,笑他们没有胡子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笑了呢?是几十年已经淡忘了?还是一种自尊与笃定的表现?抑或是放下了仇恨?
  结合导演记录了罗善学,仅仅因为血统而被所有人排挤,怨恨的这个例子,我想这部记录片要传达一个想法:放下对无辜者的仇恨与敌意,不要将过去与现在混为一谈。想想那些无辜的人们,被盲目地憎恨着,因为他们无法改变的出生,因为他们父辈的错误,或者仅仅因为他们使用日货,就要被孤立,被残害。我们应该反思这样不理智的憎恶,这是这部平淡如水的片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坚定的点。
  还有另外一个点我想显而易见,就是:铭记,不要忘怀这段历史。有些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对慰安妇受害者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地改变,反而还伤害了讲述者的心情。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传递,通过讲述来传递。从庞大的数字,到不足两位数的渺小数字,不难设想,如果没有人去关注,历史就会被遗忘。这段历史,如果没有传递,就会沉入时光深处,更加丧失了历史的意义。特别是年轻一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历史,需要这样的认知与教育。
   再说到“对受害者的保护”这个话题,记得有一幕,是在王玉开的家中,志愿者女孩翻看到了那件没拆封的被子。我想到,如果我们真的大张旗鼓的去改善老人们的生活,会不会反而是一种伤害?老人们本来就想要忘却,如果我们以她们曾经的身份为理由,去资助她们,是不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加深不论是老人还是她身边忍的这种印象与回忆?盖着那床被子的老人,能否睡得安稳呢?
  我想这个纪录片想要告诉观众们的第三个点,也许就是,我们应该思考对待这些受害者的态度。也许不是过度的物质上的援助,而是精神上的尊重与理解。
  总而言之,这部记录片,就是一段历史的印记,即使这段历史越来越远,我们也不会再视而不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非常成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的印记——评《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