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

课程名:IAC大师课 肖邦《F大调船歌》

课程简介:莫尼克·杜菲尔指导美国老师弹奏肖邦《F大调船歌》

主讲老师:莫尼克·杜菲尔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1张图片

船歌简介


船歌(Barcarolle),源自意大利语“barca”,意为“船”,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本来是撑贡多拉的船夫所唱的当地民歌,19世纪成为了一种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畅,优游自在,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船歌除声乐曲外,还有器乐曲,采用复二拍子或复四拍子固定不变的节奏。后来船歌泛指按这一体裁写的声乐或器乐曲,比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还有肖邦和福雷的《船歌》。


作品赏析 《升F大调船歌》


肖邦的《升F大调船歌》作于1845-1846年,乐曲献给斯托克豪森男爵夫人,这是肖邦创作的唯一一首船歌。创作此曲时是肖邦与乔治·桑的8年的感情即将破灭之际,这曲子承载着肖邦当时烦闷、孤独、悲愁的复杂心情,肖邦认为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对恋人,表现情意绵绵的戏剧性。”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2张图片


典型的船歌通常是6/8拍,强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而肖邦则使用了12/8拍,把强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放在第四拍及第十拍,并且将旋律线延长,使之更为流畅。这首乐曲的构成,不论是从整体或者是从主题材料精密的发展,旋律或和声上的优雅等等,都称得上是肖邦最完美的杰出作品。这也是肖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现手法及用心来演奏的很难的乐曲之一。


    哲学家尼采听了此曲后的感受是:“一个极度幸福的时刻,一个声音响起,甚至众神都盼望着能躺在小船上度过长长的夏日。”


一段回力乏天的爱情

乔治·桑,1804年生于巴黎,法国最有名的女小说家之一,是对肖邦后半生影响非常大的女人。18岁时乔治·桑嫁给杜德望男爵,但她对婚姻并不满意,当时还没“离婚”的说法于是1831年移居巴黎,独自扶养两个小孩。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受到卢梭、夏多布里昂和拜伦思想的影响。七月革命后不久,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一举成名。她行踪开始时常来往于巴黎市内的文学沙龙,乡间诺罕的别墅以及众多的情人之间。开列乔治·桑的恋人名单,就像展现一部十九世纪欧洲文艺史:缪塞,法国现代最伟大的诗人;李斯特,匈牙利著名作曲家;肖邦,历史上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其中,与肖邦的爱情最为深情。这段互补性的恋爱长达九年,最终无疾而终。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3张图片

乔治·桑生活的年代,正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段黄金时代。在巴黎的沙龙里,乔治·桑与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等人经常高谈阔论。肖邦这个异乡人属于沙龙里的后进者。失魂落魄的肖邦从波兰逃到法国巴黎时,还不太为人所知。他的音乐才华被音乐家李斯特发掘了。他把肖邦引进了巴黎的沙龙。也把他介绍给一位女人。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4张图片


一八三六年春天,某日,三十二岁的乔治桑前往拜访李斯特。肖邦正在忘我地弹琴,已经忘记了会场的听众的存在,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子便是乔治桑,她的长相并不出众,身材矮小,微胖,但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高高的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肖邦被乔治桑的气质所吸引,爱情的火花在肖邦的生命里悄然而生,在之后的来往中于是这段长达9年的恋情开始。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5张图片

在当时肖邦跟乔治桑的感情是前卫的,他们是恋人又是朋友,他们的经济、交际圈子相互独立,那是一种介乎在友谊和夫妇、恋爱和婚姻之间的生活。夏天,肖邦总是去诺罕乡间和乔治·桑同住,其他日子肖邦则在巴黎有他自己的公寓,两个人住在一起最长的时间,是他们刚刚坠入情网、共赴马厚尔卡岛的那个冬天,大约有五个月左右。这五个月,由于天气阴冷以及当地居民发现肖邦有肺痨病,群起而逐之所造成的不愉快,使蜜月美梦,几乎破灭。另外,也种下了他们日后分手的种子,因为傲岸、孤高的肖邦看不惯乔治·桑溺爱、骄宠她的大儿子,因此,为了管教孩子,两人时生龃龉。 但是两个人的生活因为种种的差异而并不太如意,也是最后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6张图片

生活的习性上肖邦是一个注重细节和比较考究的人,肖邦注重仪容外表,不但美服且用具考究,连装饰用的襟扣、散步用的手杖、衣服的颜色,都审慎选择。乔治·桑则大而化之。

性格上肖邦的个性是自抑与内敛的,他从不大声说话,呵责别人,但那并不表示他内心平和,有好脾气;相反地,乔治·桑虽然高谈阔论,但表里如一,论内心的平静、付出的容忍,她甚至比肖邦更大。他们之间自然有过争吵,当他们争吵时,乔治桑往往是歇斯底里地争吵,肖邦则是选择沉默应对,而以冷淡来对付喧腾的对方,往往比大声理论更令对方难堪。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7张图片

人生观上,肖邦是自我中心主义者,凡事力求独善其身,反对兼善天下,他的艺术生活是出世的,生命和思想中也许有着国家民族,但必须要和生活分开,他形诸于外的是追求养尊处优,狷介自持,因此乔治·桑一天到晚批评他没有现实感。反之,乔治·桑天天想激情。一八四六——一八四八年前后,正是法国民怨沸腾,对路易菲力浦王朝的腐败极端不满的时候,那时侯,爱国志士整天计议如何革命,乔治·桑奔走最力,而肖邦极端厌恶这些事和这批人。他只关心他的乐谱能否出版,音乐会能否举行,豪富的女弟子来不来上课——他有如一个象牙塔里的艺术家,全不理会现实。当然,他不是法国人,可以没有爱法国的情操,但乔治·桑整天在谈论爱国,气氛实在太不协调了。因此,当一八四七年两个人分手后,肖邦隔年就去了伦敦,这一去决非是为了逃避乔治·桑,而是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炮声,掩盖了肖邦的钢琴声,他对法兰西共和毫无兴趣,出走乃是一种逃避。反之,乔治·桑则大为兴奋,因为路易王朝已垮,以拉马丁为首的共和党当政。乔治·桑的好友、孩子当年的家庭教师马勒费尔,出任了凡尔赛的市长。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8张图片

一八四六年,那时两个人的关系已趋低潮,乔治·桑正在写一部叫《鲁克瑞齐亚·弗罗丽安尼》的小说,在《法兰西快报》连载。在这部小说中,鲁克瑞齐亚是一位美丽、有天才的歌手,她的情人是卡罗尔亲王。当时,凡与二者相识的友人,都能看得出来乔治桑笔下的歌手便是她自己,卡罗尔亲王是影射肖邦的。也许,乔治·桑写这部东西是用来抒发一下心里的积怨,但当时的社会,对她此举也是不同情的。在她写到卡罗尔亲王的一段时,一个自私、假斯文的肖邦,不禁跃然纸上:

“他的身心都很柔弱,但是由于他肌肉不发达的缘故,反而有一种动人的美,一种超越年龄、甚至性别的外貌,像一位颀长而忧郁的女人,永远沉溺在他的白日梦中,他缺乏现实感……此外,他有强烈的占有欲、专制、暴躁、嫉妒……因为他柔弱,于是他会用一种虚伪漂亮的睿智,来折磨他所爱的人,他傲慢、矫饰、故示高贵、厌恶一切……”

这虽然是小说里的词句,但和肖邦的性格,实相去不远。因此,当这部小说在报上刊出来时,毫无疑问,会刺痛肖邦的心,使已经淡了的感情,更趋低潮。但肖邦毕竟是肖邦,他仍然表示对乔治·桑的依恋,写信问候照常,从不谈及这件事。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9张图片

他们的这段感情彻底地结束是在一八四八年,这一年的春天当肖邦去玛利昂尼夫人的家里时,不期而遇地碰见乔治·桑正从楼上走下来。两个人已经一年没见面,他强自镇定地问了一句:“你好吗?”“很好”。于是就分手了。这是真正的最后的一面,在一年零七个月之后,肖邦以三十九岁的英年,因肺结核、心脏病、积郁、坎坷,病死在巴黎。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10张图片

乔治·桑没有参加肖邦的葬礼,想来心里也未必平静,她在后来出版的《我的一生》中,对这一点有所表白。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得出,她真的爱肖邦,这种爱虽然夹杂着一种对天才的崇拜、奉献和母性的慈怀,但“爱”的比重还是大过一切。乔治·桑一生每一个阶段都不缺少在身边的男人,但和肖邦分手后(那年她四十三岁),便独自咀嚼着过去的情感,直到七十二岁临终为止。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11张图片

虽然她在一八九五年又出版了一本《他与她》,其中主要是写她和诗人缪塞的,但读者可以看得出,她对缪塞的尊敬,远不及肖邦。在共同生活的日子里,缪塞曾给予她满足,但肖邦却使她充实。

在肖邦方面,他在一八四八年六月(死前一年),写信给朋友说:“如果我不每天吐血,不为眷恋旧情所苦,我可能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我不再有忧伤和欢乐,不再真的感受什么,我只是浑噩度日,耐心等待我的末日。”

有人说这段情感是乔治桑成就了肖邦,肖邦在这9年交往里的达到了创作巅峰,也是乔治桑摧残了肖邦,肖邦于这段情感里抑郁而终,这段爱情对于肖邦的才情是滋养也是摧残。


故事参考新浪kiki的博客《那回天乏力的爱情啊——肖邦升F大调船歌(作品第60号)演奏鲁宾斯坦》


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_第12张图片

点击以下蓝色字体直达IAC微讲堂了解更多内容

点击此处直达IAC微讲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IAC大师课肖邦《F大调船歌》莫尼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