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责,是最大的关爱

虽然最近三天形势严峻,但还是有好的迹象:

1、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和上报系统比17年前高效很多,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

2、公布了民间的捐款捐物路径。昨晚联系我准备捐助的朋友今天就找到了渠道;

3、看到一些关于医务人员的正面报道。

我身边的朋友们已经在各种岗位上坚守了,期望他们和患者都能平安。

前两天网络上流传某医院“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志愿书。今天新华网提到志愿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将“青史留名”。

我看到觉得心情复杂。

因为这些医护人员选择主动支援,目的真的不是青史留名。

而且从医多年的我们都太清楚了:

普通人真的记得2003年S.A.R.S期间去世的上百位医务人员的名字吗?他们献出了生命都没有被铭记,又怎么能说参与就能青史留名呢?

两极化的评价,常常让很多年轻医生不知所措。

这个职业最期待的是公正客观的评价,而不需要过度的褒奖和赞颂——有问题的时候说问题被批评,有付出的时候也能被认可。

接触了医护群体这么多年,我遇见了很多值得敬佩的人,遇见很多感人的事。有些事情你听说之后,甚至很难和眼前的普通人联系起来。

这些故事被报道被知晓固然是好事,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患者会根据这些故事出现不切实际的期待。

一方面,看病不是写文章,不可控因素太多,疾病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另一方面,这些事迹固然值得赞颂,但很多是两难选择之下,医护舍己为人的举动,需要做出巨大牺牲。而这样的牺牲往往不可持续。ps. 如果这样的牺牲可持续,那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会不可避免地流失掉。

从管理学、社会学的层面上,尽可能避免两难选择出现,才是更安全、更普适、更符合医患双方利益的选择。

就像上一篇我写《雪国列车的零件》,不得已的时候,为了整个系统能够存续,我们只能走进永动机,把肉身当做齿轮。这样的牺牲精神是值得被赞颂的,但却不能作为常态。

如果有一天,中国医生们可以不被神化,就做一个普普通通、尽职尽责的医生,这才是我们医疗体系的成功:

  • 下夜班能补个觉,而不是被称赞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这样太容易猝死,也对患者安全太不利了;

  • 能有合理的报酬评价体系,不至于因为患者医保超支就被扣工资;

  • 如果一家两个临床医生参与救治,希望医院能适当协调,能留一个人不在感染一线,这样万一有不测可以有人照顾孩子和老人......

我的《外科学》教科书上,至今写着当时授课老师的一句话:“尽责,是最大的关爱。”

要求尽责,比要求牺牲,更契合我们的实际。

换句话说,用生命履职的医生,和心梗离世前最后几秒停稳公交车的司机一样,都是在尽责。

现在医生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但作为管理者,期待我们有一天能做到“合理报酬,保障安全。”

尽责,是最大的关爱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尽责,是最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