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里行间读出的大企业家特质———读《鞋狗》

图片发自App

(全文共3975个字,阅读时间约12分钟)

最近刚读完了Nike创始人Phil Knight(菲尔·奈特)的原版自传《Shoe dog》(中文直译《鞋狗》),有不少收获。

书中从Phil从斯坦福拿到工商管理硕士(MBA)这个时间点开始讲起。当时的他花费了很长时间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美国鞋类市场的毕业报告,然而在做毕业讲演的时候,台下的学生几乎对此毫无兴趣。爱运动又痴迷于鞋子的他,在毕业后并没有着急去找工作,而是决心要去一趟日本,想把日本鞋销售到的美国市场的想法落地。这个想法在二战刚结束这个时间点上显得尤为大胆。最后Phil成功说服了父亲资助自己去日本。从父亲的角度而言,他并没有把儿子去日本谈什么鞋子生意当做一回事,而是纯当资助儿子进行环球旅行,开开眼界。

Phil跟好基友就这么开始了环球旅行。中间Phil也打过工,做过一家大公司的销售,业绩居然很不错。尽管经理多次挽留,Phil还是执意辞去工作,继续圆自己去日本的梦。到了日本后,他顺利会见了当地最大的鞋类公司Onitsuka Tiger的高层,向他们展示了自己在毕业论文里就精心准备过的市场报告。出乎意料的是,Onitsuka也非常有意愿打开美国市场。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Phil当场向Onitsuka订购一批鞋子寄到美国。这次会谈就算顺利结束了。

日本之行出奇的顺利,Phil本打算打道回府开始鞋子生意。但是他想看世界的心依旧无法平静,于是便继续自己的环球旅行,其中一站就是雅典,其中一个景点就是胜利神庙(Temple of Nike)。可是当时还是背包客的Phil哪里会想到自己与Nike今后会有如此这般的联系呢?

回到美国后的Phil,一落地就着手进行他的鞋子事业。但为了维持生计,他还是先在一家公司找了份在全职的会计工作。他先成立了Blue Ribbon公司,又拉来了自己曾经的教练Bowerman作为合伙人,接着开始Tiger鞋子的销售。靠着鞋子的质量和积攒的口碑,第一批的订货很快就卖光了。

鞋子销量居然出奇的好,Blue Ribbon向日本订了第二批货后,开始雇佣全职销售人员。尽管如此,公司的收入仍然无法维持Phil个人的生计,还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于是他辞去了公司的全职工作,在大学里找了教授助理的工作。这样一来工作时间灵活,二来还能有份稳定的收入,还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生意上。也就是在份教学的工作里,他邂逅了自己后来的妻子Penny。

虽然中间也有几番波折,但是总体而言,Tiger鞋在Phil这里的代理销售一路高涨。Phil争取到了Tiger鞋在美国东海岸的独家代理权,并与Onitsuka公司签订了三年协议。然而好景不长,Phil从“线人”那得知Onitsuka密谋要毁约并替换掉他在东海岸的独家代理权。于是Phil转而私下里另寻其他的日本工厂,定制了一批球鞋并在自己的分店销售,为自己留条后路(这应该算是NIKE鞋真正出现,尽管这个名字是后来才取的)。加上那段时期日本经济已经出现了泡沫,日元汇率非常不稳定,Phil也开始在东亚其他地方找寻加工厂,包括台湾和再后来的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期间,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从美国东海岸扩展到其他地方。这时候他终于辞职,全职经营起自己的生意。同时,他也经历过两场致命的官司,一场是跟Tiger的“毁约”官司,第二场是Adidas、converse等企业联合起来利用美国一条法律控告他“低价垄断”的官司(类似于某些外国企业利用这条法律,以同样是东亚国家的新加坡的制作某商品的成本作为衡量标准,控告制造成本本来就低的中国公司“低价倾销”)。第一场他打赢了,第二场尽管他是在理的,但是还是经过调停陪了款。经过了这两场官司,NIKE存活了下来,且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并最终上市,成了跟Adidas抗衡了又一大鞋类品牌。

这就是本书大概的故事。原版书的用词比较简单,语句也很短小精练,非常适合阅读。相较于同样描写创业的《From zero to one》(《从零到一》)里扣人心弦的斗争故事,《shoe dog》似乎把Phil的创业经历写得实在有些轻描淡写。这绝对跟Phil本人的低调和内敛有关。似乎多大的事情,到了他那里也能闷声解决。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字里行间看出了一些成为伟大的企业家所需要(不一定是必备)的条件和伟大企业家的特质。

内外在条件有:

优秀的学历。Phil毕业于顶尖学府斯坦福,虽说当时毕业论文并没得到同班同学的关注,但是书中提了一句导师还是给了merit(优秀)。因此他是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顶尖名校的。这说明他起码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领导力和思辨能力。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知识无用论”,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其实读很多名人的传记,都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好奇心、耐心等品质,还有就是喜欢学习。学习改变命运,在这本书里更是得到了证明。

富裕的家庭。虽然这听起来很不公平,但是这确实是我从书中提炼出来的。其实从第一点就可以猜到一二,因为Phil的毕业学校斯坦福是一所私立综合性大学,学费相对于公立学校而言是比较贵的,一般起码中产以上的家庭才能够负担得起。而且,Phil的父亲还资助了他进行环球旅行,这不是一般普通家庭能负担的。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也无需抱怨什么命运不公,每个人出生的起点不一样。我挺赞成吴军博士的观点:我们这一代,只要在上一代的基础上,爬上一两个社会阶层,就已经很不错了。中国的顶尖学校的学费一般家庭都是可以负担得起的。如果自己或家庭负担不起环球旅行,去东南亚国家进行支教,费用低,也是一个不错的开眼界的机会。

开阔的眼界。这个是跟第一二点密切相关的。读书可以开阔眼界,环球旅行也是。在这本书之前,我刚读了《Original》(《离经叛道》),里面提到了多元文化碰撞对于创新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海外工作的经历。我也一直觉得多到外面走走,多跟不同文化的人聊聊,这对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边界来说非常的重要。

对鞋的热爱。本书的题目Shoe dog指的就是热爱谈论、销售、购买、设计鞋子等,热爱鞋子一切的人。Phil本人就是。因此他才有足够的热情支撑自己的事业,而且这样的热情才能够带动和感染其他人。正因为他是shoe dog,自己本身也是运动员,才能够跟自己的合伙人一起,推广慢跑,并利用自身的经验为鞋子的设计提出很多改进意见,设计出真正适合热爱运动的人穿着的鞋子。

难得的合伙人。Phil的合作者兼股东是他的教练Bowerman。他们是相识多年的师生,也是朋友。在正本自传中,似乎并没有看到他们之前产生多大的分歧,两个人也从公司成立一直走到了公司发展壮大的那一天。之前有位创业的朋友跟我说过,合适的合伙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适当的稳妥。在《Original》这本书里提到的稳妥的例子在这本自传里也得到了印证。《Original》的作者曾经痛失过一个投资机会,这是一个由两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创立的在线销售眼镜的网站。在投资洽谈的时候,两个学生表示自己也不是特别笃定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不会全职去做这个网站,应该会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兼职做这个网站。就凭这点,作者直接否决这个项目的提案。结果网站的销售规模越做越大,后来竟然成了美国最大的在线眼镜销售网站。后来他在书中反思了原因:如果一个人要在某一个领域离经叛道,他可能在另一个领域出奇的稳妥。在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保证收入的情况下,这些创始人才能够放手在另一个领域闯荡。或者想想扎克伯格吧!他晒出那清一色的灰T恤证明了在穿着上的“稳妥”,才有时间、精力在互联网领域大展手脚。

必要的运气。没错,就是运气。书中提到Phil在日本拜访Onitsuka公司并订了第一批鞋子海运到美国后,他居然又继续进行环球旅行。我看到这里都为他捏一把汗:万一恰巧同时间段也有一个人想代理日本的球鞋呢?万一别人捷足先登了呢?然而这一切担心都没有发生,这不得不承认其中运气的因素。有很多人觉得马云等大企业家的成功是各种内外在条件的综合结果,这当然没错,但是这些成功了的企业家身后,又有多少拥有同样特质和资历,但又最终失败了的企业家呢?这样来看,这些站在镁光灯前的企业家身上,是不是或多或少带有运气的成分呢?我觉得肯定是缺不了的。

一位优秀的大企业家所具备的特质:

改为人先。Phil前往日本的时候,正值二战刚结束没过很久,两国人民在情绪上还处在敌对的状态。与其他人不一样,他能透过表象看到两国商业合作的可能性,他敢于先人跟对方提出开展合作。包括后来跟中国的合作也是如此:当时的中国刚改革开放,对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而言,新中国的政局、市场情况都不明朗,而且制造加工业水平很低,很难看出潜力。但Phil能看准机遇,率先来到中国参访了当地的制鞋厂,这无疑为Nike后来在中国设厂和开设门店铺下了基础。要知道现在中国可是Nike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呢!Phil在书中反复说了好几次“Maybe”。是否有一天可以成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呢?可能吧!未来是否能在中国设厂呢?可能吧!永远别对自己说不,给自己留一个可能性。谁知道呢!

大胆承诺。书中有好几个“先承诺,后兑现”的例子。这在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里,Phil的做法算不上是“合规”的。他第一次访日时,Onitsuka公司高层问他是美国哪家公司的,他现场编了个Bule Ribbon(蓝带公司)。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公司,而只是一个写了篇美国鞋类市场论文的MBA毕业生而已。当他再次拜访Onitsuka公司并被质疑在美国东海岸的销量不尽人意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说Bule Ribbon在东海岸几个大城市都设有办公室。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而是回到美国后赶紧设立的。我觉得看待这种做法有好几个角度。首先,当你还弱小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假装。英文有一句话,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假装到直到你成功)。拿我自己来说吧,就是太实诚了,自己本来有的东西,还不好意思全说出来。自己没有的,就更不敢说了。其实为何不借鉴下Phil的做法呢?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其次,要避免“吹牛皮” 的情况。虽然Phil当时并没有成立Blue Ribbon公司或在东海岸设办公室,但他回国之后立马设立了。他并没有吹牛皮、画大饼,说的都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我听说过在创业圈有很多不靠谱的项目,创始人全靠吹牛皮、炒概念、画大饼来“骗钱”。而随着投资人越来越有更多的经验,也越来越理性,以后这样不靠谱的项目应该很难拿到投资了吧!最后,这种“大胆承诺”能成功,是在当时信息交流不很充分的情况下才可能。在当今社会,这类的假装(或者说谎言)分分钟被拆穿。所以假装也要看大环境,凡事要有个度。

谈判沟通能力。Phil是一个非常不善言辞的人,他很少表扬自己的优秀员工。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沟通能力很差的人。恰恰相反,我从字里行间看出他是一个话不多,但是善于谈判沟通的人。不然为何他在环球旅行期间的那份销售工作能做到这么好以至于经理挽留他?不然为何他的讲演征服Onitsuka公司高层,并顺利拿下了第一批订单?在销售第一批Tiger鞋的时候,他亲自跑大型比赛,为球员、教练、粉丝介绍Tiger球鞋并请他们试穿,就这样通过推销和积攒的良好口碑,将第一批货销售一空。又如,在Bule Ribbon公司起步初期,他必须找到和说服合适的银行为公司贷款,又在这个银行拒绝继续为公司贷款后,说服其他银行把钱贷给公司,保证公司正常的现金流。这些难道不需要优秀的谈判和沟通能力吗?

所以大家千万别被书中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给“骗”过去了,这只是因为Phil本人的内敛而已。我相信如果不同的人写这个故事,会写出不同的风格。尽管Phil再低调,叙述再平实,还是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创业过程的艰辛,也能看出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独有的特质,写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字里行间读出的大企业家特质———读《鞋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