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小唛陈轩|徐海燕的潜水人生

2017年9月6日,在一次河北唐山潘家口水下长城探索项目中,徐海燕和孙昊结伴下潜,不幸双双失踪。经过十几天的搜救,9月19日晚,他们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徐海燕39岁,孙昊34岁,在人生最好的年龄,离开尘世。

燕小唛陈轩|徐海燕的潜水人生_第1张图片

对此,网上炸开了锅,“非法测绘”的潜水高手死于“非法鱼电”的渔民之手。一时间这样的传闻沸沸扬扬。后来媒体放大了徐海燕的北大学霸身份,加重了网友的愤慨。事实上,具体死因只有详细尸检后才能下结论。她们在为梦想测绘,他们在为生存打渔,不期相遇,很难说孰是孰非。

燕小唛陈轩|徐海燕的潜水人生_第2张图片

中国人常说“死者为大”,究竟怎样才算对死者最大的尊敬?陈轩认为,多花点时间去了解那颗曾经鲜活的生命,比起想当然地过分解读,更显敬畏吧?

徐海燕去世之后,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更多是:“超级学霸”“中国女技术潜水第一人”、“严谨到写好遗书的人”,这三个标签给人的感觉:徐海燕就像一个女钢铁侠一样的存在。

只消仔细翻阅徐海燕的豆瓣专栏和微信公众号,我们就会发现:她其实很娇弱,很怕死;爱幻想,爱八卦;有点儿小资,有点儿生活白痴。她很低调,直到事件爆出,身边人才感叹:原来她是我同事,原来她会潜水。

拿掉北大才女、哥伦比亚女博士、技术潜水女神、外企白领这个光辉称号,她在现实生活中的最大身份不过是个孩子妈。和万千作出牺牲、担负着相夫教子家庭重担的女性一样,在繁琐得近乎不能呼吸的平庸生活中,渴望并寻找着一点儿刺激。

潜水,不过是徐海燕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罢了。

(一)

徐海燕的人生很顺遂。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家庭环境促使她成为“神童”的同时,也被迫接受从小被安排的命运。徐海燕的初中老师回忆:“初一时第一次开家长会,她爸就对我说,海燕以后要出国,要我教她学好外语。”

高中时期,明明已被保送北大,但为了证明实力,她拒绝并自己考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在大学期间,她乖乖地听妈妈的话,老老实实学习,没有谈恋爱。终于换来公派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机会。

据徐海燕生前哥大读博好友“小小四月花”撰文追忆,徐海燕是在读博期间在耶鲁学生宿舍的公用厨房里,遇见了她的老公民科。接下去几年,恋爱、结婚、毕业、生子,人生中几件重要的事,一股脑儿完成了。

徐海燕哥伦比亚博士毕业以后,又到洛克菲勒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然后追随已经在新加坡做了教授的丈夫民科,去了新加坡生活。在这里,有着高等学历的她,直接跌入“囿于昼夜、厨房与爱”的孩子妈。

如果是一个热爱过小日子且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也就罢了,而徐海燕偏偏是一个生活白痴,这在她的好友和教练口中都被提及:

有一天她很气愤地问我:“你说菜花梗子能吃吗?”啥意思?我一脸问号。“民科做菜花居然连梗子也切成小块炒了吃,说是不能浪费。你说菜花梗子怎么能吃呢?”对于一个几乎不吃菜花、从而也不知道菜花还有梗子的人,这问题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好给她一个面无表情的表情。

我们很难相信这样一位女性会甘心过平凡生活。通常,事业会成为一种救赎,但徐海燕在自己的文字里很少提到工作。所以,她必须寻找其他替代,为兴趣而活就成为了必然选择。混科幻圈和潜水圈就发生在此时。

(二)

她读叔本华,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思考”。

她痴迷Stanislaw Lem式“恶毒的幽默感(a wicked sense of humor )”。

她喜欢高贵的欧洲英语,说着“可以偷懒发音”的美式英语,身居新加坡却超级歧视新加坡英语。

她看《老友记》,惊觉自己和瑞秋一样是个pushover(容易被说服的人),却被北方豆友吐槽是 “耷拉的软柿子”,被南方豆友吐槽是 “随便来阵水就能带走的大水蟹”。

她读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发现自己是“女权主义儿童”,

她顶着被骂的压力吐槽刘慈欣的《三体》,只是因为怕“憋久了会内伤”。

……

徐海燕在豆瓣的名气甚至大于她在潜水界的影响。在豆瓣,她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Denovo,粉丝根据英文名的中文谐音喊她亲切地喊她“豆腐”、“D姐”。

2007年,徐海燕做为志愿者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国际科幻大会,以她娴熟的中英双语及丰富的科幻背景知识,在会场做同声传译,并担任国外大佬级科幻作家的随身翻译。结果一战成名,科幻大会上的惊艳表现让她在中国科幻界展露头角,随后各种科幻杂志、媒体纷纷向她约稿,她开始用Denovo的名字行走文青江湖。

徐海燕在文青扎堆的豆瓣开辟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怀着孕、挺着肚子、熬夜翻译的经典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深受粉丝喜爱。

燕小唛陈轩|徐海燕的潜水人生_第3张图片

科幻作为虚拟世界的兴趣,并不能满足徐海燕对于极致化生命的体验需求。混科幻圈带给徐海燕的价值是,为她积累了人气,充当了为豆瓣另外一个“世界之外”潜水专栏铺垫和导流的作用。

(三)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徐海燕“就表现出了对水的喜好和亲近。”毕业后在新加坡的那几年,她迷上了潜水。

燕小唛陈轩|徐海燕的潜水人生_第4张图片

徐海燕最开始是陪朋友去俱乐部报名,结果朋友最后没有潜过水,她却“一入潜门深似海,从此宝妈是路人”。

第一次下水,是被教练从船上推下去的。看到水下的秘密花园后,就爱上了潜水。“我看见各色各样认识的不认识的生物,看见蓬勃生机与似锦繁华。无边无际的黑暗,无边无际的静谧,却又有无限鲜活的生命,各色生物在海底奔跑,连白日里懒怠的珊瑚都全舒展开来,摇曳生姿。”这个时候的徐海燕还只想美美的做个休闲潜水爱好者。

当有了五六十次潜水经验的时候,几个资深的朋友约她去科隆看沉船。徐海燕迷惑地问他们:破船有什么好看的?鱼和珊瑚多美啊!

那些潜水老司机们哈哈笑着对她说:“总有一天你会长大的。”

很快,她就长大了,大海,鱼群,珊瑚……这些休闲潜眼中很美很美的景观,再也无法满足她了。去墨西哥探索水下神秘洞穴之后,她很快就迷上了洞穴潜水——潜水的顶级。

“因为洞穴潜水员是最牛逼的潜水员,所以我也想成为洞穴潜水员。”

很多人问她:那么那么黑,你不害怕么?徐海燕说:

“我不知道怎么同他们解释,封闭空间潜水最美的时刻之一,便是关闭所有的灯光,陷入那原初的,亘古的,纯粹的黑暗之中。没有人间浮华,没有尘世喧嚣,甚至没有无所不至的光线,无孔不入的声音,只有绝对的黑暗与宁静。”

燕小唛陈轩|徐海燕的潜水人生_第5张图片

从一开始的休闲潜水,到越来越深入的技术潜水、洞穴潜水,徐海燕越陷越深。为了这黑暗世界的致命诱惑,她从T1、T2,一路考到C1、C2。徐海燕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牛掰的洞穴潜水员,看遍二战沉船U系列。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梦断在河北潘家口。

(四)

“这不是吃饱撑了没事干吗?”

一个阶层永远无法理解另外一个阶层的精神世界。愿意一辈子在家待着活着也像死了一样,是无法理解那些“属灵”的人。

关于为什么潜水,徐海燕在豆瓣写得很清楚:逃离这个世界,发现自己——“潜水的路上有许多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然而这一路最迷人的,还是不断重新发现自己。”

在微信公众号里,她进一步写道:

“我明明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变成一个职业潜水员,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勉强自己?就算永远不能变成我的教练们那样优秀的潜水员,我也想要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深处。”

“钱能买到幸福吗?能,只要你烧在自己真爱的地方。当我穿着淘宝三十块的裙子调试七万块的CCR(密闭循环呼吸器),当我为三万块的潜水行程订两百块的小酒店,当我带着八年时间和几十万人民币换来的装备、技术、知识和经验,一步步探索那未知的黑暗或深海,我绝对是幸福的。”

徐海燕是家中的独女,没有兄弟姐妹。潜水有多危险,她比谁都清楚。在她的文章,她无数次告诫初学者:

许多洞穴和沉船的入口都竖着一块警示牌,里面常常会写上一句“此前已有潜水员葬身于此,请珍惜生命。”

无论有多么好的技术,多么冷静的头脑,多么谨慎的计划,在黑暗的深处你永远不知道会不会发生什么。在黑暗魔力召唤下一次次踏入其中的人们,大抵是不介意就此归去的。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就这样归去才是最好的,如同《碧海蓝天》里那句著名的“我需要一个浮上水面的理由。”

燕小唛陈轩|徐海燕的潜水人生_第6张图片

五月去了菲律宾的苏比克湾。这里最值得探索的一艘沉船是美国巡洋舰“纽约号”,就在几年前,一位在当地十余年的沉船潜导为救一名潜水客死在了船内。他的尸身模样平静,离出口也并不是很远,以他的技术和对纽约号的熟悉程度,实在很难解释他会和游客一起困在里面。他的很多朋友便觉得,或许,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所有的极限运动,都是向死而生的华丽冒险。徐海燕一开始就很清楚,所以她不是“吃饱撑了没事干”的选择,而恰恰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前四种是缺失性的,是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的还是社会地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只有第五种——自我实现,是成长性的需求。很多人的人生止步于满足前四种需求,只有少数人问鼎第五层需求。徐海燕就是其中之一。

徐海燕有一句话很感人的写照:“燃烧生命,才能算竭尽全力。”她最终用生命证明了什么叫作“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什么叫作“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来自《很毒很毒的病毒营销》,作者:陈轩

你可能感兴趣的:(燕小唛陈轩|徐海燕的潜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