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与输出的最佳平衡实践思考:谈写作的三个阶段

大家好,我是霸霸,一天一次深度思考,这是我的第024篇文章。

一到了节假日,会发现各个内容平台的产出数、阅读浏览量基本都处于下滑水平,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基本都去放假了。

当然,涉及娱乐性质的内容平台,往往会迎来一波浏览高峰,毕竟放假的时候在家煲剧、玩游戏好不惬意。

对于一些励精图治的写作者来说,优质的深度内容可能刚好生不逢时,鲜有问津。

在传播中,内容、时机、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三要素,时机不对,你的努力在及时反馈上的效果上会大打折扣。

写作是一个不断掏空自己的过程,当你无法再掏出任何东西时,就得想办法去倒逼自己的输入。

理论上,输入和输出存在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保持某种频率和量级的输入,能带来最大化的具有杠杆效应的输出效果,但这个平衡点没有特别可以量化的标准。

很多新手写作者一开始的目标是实现持续日更,但这个时候输入跟不上就特别地痛苦,包括我自己也是,节假日有外出计划时,保证做到每日持续的输出很困难,更不要说高质量的输入。

但要实现输入和输出的最佳平衡,实际上是有一个比较长久的过渡期的。

有的人可能是每周输出2-3篇文章,其他时间保持大量的阅读输入,这样往往能做到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传播的杠杆效应也比较大,这样写1篇,可能顶得过新手写作者持续每日地写100篇。

可这种状态,我个人认为不能在一开始就去追求,最大原因还是大部分对自己的把控能力做不到收放自如的水平。

我自己写作已经持续到第24天,写作的质量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但初始阶段,如果持着这种改进的想法而决定断更,反而会有更大的弊端。

断更之后,很有可能引发破窗效应,既然可以断更1天,那断更2天、3天也可以顺理成章。

提高写作水平固然是很重要的事,但如果过去没有成功的坚持经历,开始一个习惯没多久就想着去追求提升,实际上是一个陷阱。

我认为对于很多自制力比较差的人来说,如果想以实践写作来改变,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管写。

无论你觉得自己写得东西多么狗屎,你都要写下去,这是一个纯粹输出阶段,这个阶段我们的目标不是保证质量,而是培养输出的习惯。无论风吹雨打,天灾人祸,你都能雷打不动地完成。

完成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几乎不消耗任何意志力,一到某个固定时间点你就自动地进入做事的状态。

很多人都会在第一阶段犯2个错误,第一个是急迫想着怎么提高,去寻找各种技巧方法,但由于输出无法保证,就像种子没有土壤一样,经常很难被贯彻执行。

第二个是由于第一阶段持续写着写着,没有什么成绩结果,对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价值会存在茫然和疑惑,因此很容易中途放弃。

对于意义价值,我认为,有的时候,它可能在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晰的,但是当你持续做下去的时候,它会自然地蹦到你眼前。

我自己写作的意义,是希望有一天,我的内容能具有足够的价值,帮助人们实现成长、真正驱动行为转变,而不是看一下觉得这个人好厉害,然后就没然后了。

如果只是为了流量,这个事情就失去了让我持续做下去的动力。

每个人做事的意义可能都来自于不同的因素,大多数人是在想不清楚意义的时候选择停下来思考,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的困境主要并不是来自于意义,而在于行动力不足。

当你看不清自己和周遭的环境之时,仍然可以坚定不移的行动力穿越迷雾,最终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阶段,在保证持续写的基础上,进行输入。

注意,这个阶段,仍然是输出>输入,决不能让输入的行为破坏持续输出的习惯。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锻炼写作质量的稳定性,缓解第一阶段掏空自己的绝望感,其次是建立输入系统,优化输入效率。

建立输入系统包含几个方面:

首先,你要通过什么样的来源来进行输入,例如报刊杂志、专业书籍、公号文章、学术文献等,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输入渠道,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效率,而不是临时到处摸索。

其次,你要通过实践不断测试,在输出恒定的基础上,需要多少的输入量。

很多人是阅读偏好,行动无能,所以这个方面是为了我们所获取的知识能真正的学以致用。

第三,是为你的输入开辟新的时间战场或提升效率。

我现在为了保持每天能写作,在现有的时间安排下很难做到高质量的阅读输入。因此解决办法只有两个,在现有时间内优化效率,另一个是培养早起习惯,增加输入时间。

根据输入优化效率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一种是针对单块知识输入,你可能看到某本书的某个章节,然后根据这部分内容能进行深入思考解读,那么可以写出一篇质量尚可的文章。

另一种是系统性输入,针对某个领域的框架知识进行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内容写作,这个时候往往内容的含金量就已经有相当不错的水平了。

完成第二阶段的标志是你能做到言之有物,掷地有声,对某件事、某个领域内已经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法了,能像源源活水一样不断涌现。

第三阶段,写作质量最大化。

通过第一阶段,你拥有了能确保一件事完成的能力。

通过第二阶段,你通过建立输入系统确保了内容质量的稳定性。

而到了第三阶段,你终于可以想尽办法提升你写作水平的上限了。

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输入与输出的最佳平衡点,你可以灵活地去调整你的输入和输出时间,而不用固守每天必须写作这样的条条框框。

在PPT领域有个大神叫@Simon_阿文,他的公众号许久才更新一次,但每次更新必定惊艳众人,他的最佳平衡点可能是输入大于30天时才输出1次。

曾经的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刚刚在圈内展露头脚时,他的最佳平衡点是每周输出1次。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对于大部分个人写作者来说,为了尽可能地抬高你写作质量的上限,这种时候每日写作和这个目标往往是存在矛盾的。

现在有许多个人大号,采取的都是周更2-3次这样的频率,相对能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而像一些机构写作账号,往往是可以做到每日更新的,团体运作的上限往往会比个人高得多。

完成第三阶段的标志是,你能写出自己的代表作品,成为自己实力的有力背书,这个阶段也是能最明显看到回报的阶段,你的阅读量、粉丝量呈现出极具成长性的加速度,明显地突破了一个天花板。

我们要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精益求精,尽可能地去打磨每一个细节,它不像第一阶段即使写得不好也必须拿出来,而是必须要足够好才能拿出手。

并且在这个阶段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像海绵一样的吸收能力,方法和技巧全都可以化为你系统输入的一个模块,并且因为有过上手经验,输入到输出的转化效率简直是杠杠的。

那种感觉就像是张无忌学了九阳神功后,学任何武功都和开了挂一样。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犯一个毛病,就是在无法清晰描述一件事的实现路径时,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做到,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

对于做一件事的难度有充分的预判,才是实现一件事的保证,这个难度来自于自己的心理阻碍、外部环境、能力制约等等。

你看,上面的写作三个阶段的进阶是不是看起来挺清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在上个阶段的能力培养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要处理的问题。

这就像健身,如果一开始上来就要求非常高难度的训练水准,只会让你用最快的速度放弃。

为什么有些人看似直接就做到第三阶段了,因为他们之前有积累啊。

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是每一次都要重复循环的,当你在一件事上做到了这三个阶段,这种能力就能很好地被复用到其他事上。

第一,你能拥有把事情持续到底的执行力,第二,你拥有建设质量稳定性的能力,第三你能在一件事上灵活找到输入与输出的最佳平衡点,从而提高自己的上限水平。

这种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从普普通通的自己变成了一个异常优秀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输入与输出的最佳平衡实践思考:谈写作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