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光圆明
人生在世,佛法难闻。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人生有二十件事情是十分难得的: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观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又在别处常说:六根完具难,生在中国难,得遇明师难,在家生活难,出家修道难。
我常常发觉我们的心意识在清闲的一些时刻,它总是不断地会思量、攀缘和追忆着过去许多的自己不如意的事情而不罢不休、无有停歇。由一些很少片断似的回忆渐渐进入过去时空中许多的不如意事情的回忆、分析、判断以及推理、假设的情绪当中而难以自拔,这种思想、心理的流动之河,烦恼由此不断地产生出来。如此,心就不安起来,不管白天还是昼夜,一个好好的人就一直就被“回忆”与所谓的“思想”、“情感”之何流困在里面,随何飘流,永远安息之地。少年维特的烦恼就不停地产生出来。
思想带动一切,它永远不会停歇。这就好像一个孩子在玩赏着一段一段的游戏节目一样,他总是在期待自己还可以“再来一次”,成人总是期待:如果有可能,我最好重新再来一次人生吧,以便在下次“人生进行时”当中可以把现在自己发觉的不如意、不顺心和自己犯过的大的错误改正、修饰过来,使得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美更好更幸福一些?可能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每天在做着这个梦,这,也许就是我们一切梦境形成的原理所在。
在梦中,我们可以把许多的好事与坏事分开来思量、比较和研究。一个人的梦境,也许,就是由这种自己都很难察觉的“不断的估量与计算的心念”所制造出来的吧?不得而知。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人的心念、心性,业力,它其实是相当的恶劣的。“子不学,不知道。”我们的业力,是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到、反省的一件事情,好多人都不相信一个人还可以拥有自己的业力这件事,不相信因果规律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反而却常常认定: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由这种认识中我们失却了许多的人生快乐与美好的东西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一切事件在你的想像当中,它发生都没有原因,没有条件,也没有任何的前提——宿命论,这种十分荒唐、无知的迷信的根本,它否定事物和人类发生、发展的因果链条,它是很危险的信仰,它教导人们——你只要愿意,你可以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它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灵和崇高的事,而人类也只不过是动物中的一种——这种最恶劣的、低下的、愚昧的认识论不知殆害了多少人类中的善良者和无知者。他们不相信一切善良与恶毒的差别!
中国的道家经典《太上感篇》说:先入为主,终生不移。常养慈心,勿伤物命,充此一念,可为仁圣。《太上感篇》结尾时这样说。意思就是一个人可以由比较小的慈悲心的培养,来渐渐扩大,可以养成仁者、圣贤大德乃至菩萨一样的至善和大菩提心的慈悲力,只要慢慢培养你的慈悲心,它可以渐渐成长结出美好的果实。荀子劝学篇说,行善积德而神明自得,说明善行和善德、善功的修持,可以使得人心灵变得与天地神明一样的通透圆满起来,以致自己充满光明和伟大。就是这个意思。
而中国的儒家也主导人们积极地修习善功善德,修善积德,改变自我,从小处做起,而不是好高骛远,不着实际。
《弟子规》说,但力行,不学文,长俘华,成何人?但学文,不力行,任己见,昧理真。
《弟子规》文简意深,总括了中国古人修学、养德乃至行持先圣一切大德所修持的大慈悲力和菩提心的方法所在。
中国儒家说,一个人修学、积德,必要:“勤学之,慎问之,审思之,明辨之,还要篤行之。”如此,你才能喝上充满智慧力的那一壶酒(一笑)。
为人处世,我们在一生中,都要充满慈悲、感恩的心情与所有的人相处,与所有的人悲悯相处、慈悲相处,这时,你心中则时时会田地宽阔、灵魂透亮,感恩之心与慈悲心的力量让你心中消除往日许多的贪、嗔、痴心与一切毒害众生的心念,心中生起许多的惭愧心,因而会很容易地消除往日一切怨恨他人之心,消除一切轻蔑他人、不尊重他人的自高自大之魔鬼心。
其实,一个人抱持着的那些怨恨与愤怒他的心念,它还在没有伤害到他人之前,早已伤害到了自己本身的生命力与美好的心情,何必时时死死抱着它而不放开呢?何必不愿意放下那些充满杀害和恶毒之心思呢?所以,佛家讲大慈悲心、大菩提心就是“放下”这些不厚道的、有害自己与他人的意念与心识,从而改变自己,消除自己消极的、具有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愤怒心,并用生命的真谛来彻底观照宽畅的生命,将坏的意识改变为好的“博爱心”—— 《弟子规》讲就是“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是讲究“入世”修行大圣德行持的悲愿力,佛家更是讲究大乘菩萨道慈悲心,要修行者先从心底发出菩提心的慈悲大愿力再去修更圆满的法门。发菩提心,就是要在自己心中生起:救度、化解一切众生烦恼和痛苦的大慈悲心念,要生起很大慈悲的愿力,才可以渐渐地修行菩萨道。
大菩萨藏教法寂天菩萨在他的《入菩萨行》这部旷世伟大的巨著中教导一切菩萨,教导我们所有的修行人,必须自己要先在心底深处生起大慈悲菩提心,才可以观修一切更进一步的深入的法门。这部旷世巨著当中,寂天菩萨将第一品目,就列为“菩提心利益”。说明感恩心、菩提心的重要性。
而无慈悲心、无菩提心的修行,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最后全都要归于“魔业”,直到自己沉沦,堕入地狱。这是因为:一个人修行善功、善德的根本已经发生了错误所导致的。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云何得三昧?所以真修行人首先要修行六和敬。要以大愿王普贤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大愿力为开始,作为自己的榜样去磨炼心性,不与任何人去诤胜负高低,以修八颂和佛子行三十七颂作为自己的日修课主要内容来修前行。如此,前行修为才可能靠得住,可以进一步地修详细的法门。
弟子规中说,一个慈悲的人,不要伤害任何动物的生命,不要随意杀害它,而是要保护动物,看着它们可爱的生命,你要珍惜它们。爱护它们。佛家说,一个真正充满慈悲力的人,他不忍心去吃动物的肉,如果他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有什么慈悲心可言呢?这是简单但值得我们深深反思的。
因此佛家说,杀生是罪孽很大行为,这种行为会在自己身上积累很大的恶业力量让人永不停息继续制造恶业,所以佛家期待人们培养自己的善心,去买动物放生,去积累善行与功德,让人们修善从培育自己的慈悲心开始。所以,放生功德第一。
道家也主张一个人要修圣道,非要积累善行功德,要达到三千个善的功德,他才可以入道,成就清净的功业去救度更多的人,去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所以在真正的修行人当中,自古就有许多大德、善知识都妨效古人的修行风范和做法,自己立定功德表、功过格当作是自己每天的功课,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去扎实地修行前行功德,老实去做基础的功课,而不是好高骛远、不求实际地、漫无边际去整天谈论圣贤大道、去搞佛学和道学的理论,那些所有理论、纯学术、纯学问其实与修行来说,是根本靠不住的,是:“生死跟前半字不相救”。
因此,弥勒菩萨用相当微妙的四句偈来说明修行中疑虑和一切问题:
“手把秧苗插满天,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妨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综观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以及一切烦恼的根本,都是因为我们对他人、对众生,对一切动物,都没有培育“感恩心”、“慈悲心”才形成了我们的一切自私心和贪欲心、愚痴心嗔恨心和恶毒心。因此,儒家讲孝、恕、仁、礼、义、智、信等等的字,是最至善的智慧,而不是世间学问。
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中最大的危机就是:不知道去感恩他人,不知道去感恩这个社会,不知道去感恩与自己亲近的一切人、朋友、同事、上司、领导以及最平凡最常见的一切可怜的人,有些人其实甚至连自己的家人、妻子、孩子都不再认真地关注他们的生存和问题,而好高骛远地去追求自己的一切理想、甚至是修道、学佛等等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还有好多好多的人们,甚至在生活中早已忘记一切对自己有很大恩德的人,忘记了自大的一切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生活,为什么而活着。在生活当失去了对他人起码的尊重与理解,茫目、愚鲁地去追求自己的一切,认定只要自己肯用功、肯努力,明天,就是可以实现自己所谓的“美好的一切幸福”。多可怜。——当前我们的社会这所以发生这种浅陋的文化病症的原因,虽然是有许多,但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现像说明:人们失去了情感世界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和希望帮助地人的美好心愿。人们彻底地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同情他人的能力。人们只是死死地每天在抱着自己那些“独善其身的欲望”可怜的欲望在生存着,总希望尽快实现自己更多的欲望和利益,总希望有许多人来关注自己的伟大,而不再希望关注他人!这就是许多中国人现在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他们期待以此想法来尽快地实现自己,让人们看到自己的价值。
这种生存的观念、生活理念、想法和价值观,难道不好吗?难道时下不是正在流行所谓的励志哲学、目标管理学等等西方人生课的教授书籍吗?面对人生的许多困境,难道我们中的好多人的选择都有了问题?
自己的价值,其实说到价值发生的根本原理吧,它只会在为众生努力的时候,只会一个人在为更多的人的安乐、幸福努力做出价值的时候才会自然地发生。它只会在一个人去专心地追求其他人的价值的行为当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大的心量,拥有很美好的、开阔的价值观,做为人生基础的话,他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智慧,他的价值和能力体现到人群当中去的时候,他做出的许多事情,他的发展,最终必定会是很有限的成就,而不是充满光芒的像那些给人类带来很贡献的人一样的光芒万丈。甚至那些不期待为众生工作的人,他们这些人会因为自己的私心与狭窄的私欲而最终要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所以,古人常说,祸莫大于一念贪心。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而感恩心与大慈悲心,是真正的大布施、大施舍。
快乐来源于大施舍,而不是索取,从这个世界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