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所以热爱

听不懂,所以热爱_第1张图片
Paste_Image.png

突然想聊聊自己的音乐观,看似有模有样,其实只是自己这个非专业人士在听了十几年音乐后的一点私人的看法。
并非有幸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也没接触过阳春白雪式的音乐熏陶,从小到大只是盲目、胡乱的听过许多的歌,多到在十岁那年就超过了我妈听过的。小时候常听的无非任贤齐,张信哲一类的情歌,朗朗上口,只需一遍便可跟着哼哼,多听几遍就可以上台糊弄几句,那时候家里车上常备的就是这一类的大众情歌,坐着车听着,情到浓时便跟着唱,既提神又解闷,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当时CD如此畅销,这也是一群司机所撑起来的市场。
上了初中,才慢慢开始接触英文歌,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可以——提高英语的语感,可是英文歌听了一首又一首,英语成绩却没有任何长进,百思不得其解。事后想想,大概是因为听过后只记得每一首歌的曲子,歌词因为没听懂也没去在意,久而久之,凡是听见市面上的英文歌曲总是能跟着小曲哼上几句,但是不懂的部分依旧无知。有些人喜欢琢磨歌词,有些人喜欢感受曲子,我大概属于后者,选择了一条捷径去欣赏音乐,倒是对为我交了不少英语补习费用的妈妈感到了深深的抱歉,如果你的儿子没那么懒惰,听音乐也能看看歌词,或许能够省下不少钱。
而随着各国文化袭来,我又开始接触到了来自于日本、韩国、法国,甚至非洲的音乐,这其中的丰富多彩自然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日本歌的小清新,韩国歌的潮流范儿,欧洲歌的优雅,小语种歌的独具风情,置身其中,仿佛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中最遗憾的就是本人对于中国风的后知后觉,想想我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竟在外来文化的狂轰滥炸下险失阵地——又或许是我多虑,因为自己从未离开过华语歌曲的熏陶,只是有感近些年来渐渐对其失去了兴趣,只是偶尔寻觅到几首称心如意之作。
如果说之前听音乐是娱乐,那我大概是从听古典乐开始学会品味音乐的,当真正进入一种“无语言”的音乐环境,我的大脑脱离了文字的束缚,而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寻找到了自己。这样说或许显得有点装,但在人脑海中所体会的很多感觉都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去表述,诸如此类的萌发,只能借助稍显苍白的媒介,期待有人能够得到一点启发。
古典音乐的魅力在哪里?在于它的空白。仅仅用旋律去表达情感、情节和思想,而其中的精妙之处便是“一百个听者耳中就有一百首《命运交响曲》”的事实。音乐同于文字,是作者的表达;但音乐也如同文字,是听者的表达。即使主题在明确的音乐,在不同的人耳中也会有个性,也会有不一样的萌发。这正是音乐的魅力,他给予了人遐想的空间,而古典乐的优越就在于它将这种空间延展至了无限大。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何对于外语歌曲的喜爱,正是因为“听不懂”,所以我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想象,这样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是我所喜欢的,归根结底,我喜爱的不是歌曲中的语言,而是实实在在的歌曲。
在阅读《成为作家》书中“无字的休闲”这一章时,作者在介绍激发写作者灵感方式时写道:
“另外一个对音调几乎无感觉的作家说,如果她置身于一个正在演奏一首很长的交响曲的音乐厅,他就能完成她构思的任何故事。”
但在我看来,作者对于音乐的作用未免有些不公平。懂得欣赏音乐的写作者或许会被音乐牵着鼻子走,但是另外一种更好的状态下,一个喜爱音乐的写作者能够在音乐中找到灵感,如果他想写一个悲伤的故事,他可以去听柴可夫斯基《悲怆》,如果他想写一篇愉快的散文,他可以去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爵士圆舞曲,如果他想写一部辉煌巨著,他可以去听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借助音乐的空间,写作者可以在旋律中获得灵感,其中的跌宕起伏就好似一场场上演的戏剧,演绎着写作者心中的故事。
即使是听过最多遍音乐,每一次的相逢总能够给人新的世界。如今除了每天坚持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我还会花时间去欣赏古典乐,并不是说其他的音乐形式不如它,只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被它吸引,其实有时候听音乐与写作都要随心而为,即使不好看,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难道真实不比华丽更可贵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不懂,所以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