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者》笔记

    何为“寄居”?以前在我印象里,我认为没有自己固定的住所,只能靠租借别人房子的叫做寄居,但是这部小说里似乎指的范围更广大,指的是遭到屠杀,没有国家庇护的犹太人,只能通过申请到其他国家避难居住的情况,叫做寄居。他们才是真正的居无定所。那往更高一层来说,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称寄居者,就像女主人公所认为的那样,看到彼得和杰克布对犹太组织的信仰,在那里,他们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有安全感,而她自己却是没有信仰的人,她觉得自己才是精神上的寄居者。

    其实这部小说的背景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主要人物比较简单,三个人,“我”---也就是May,一个上海小女人,出生在美国,在中国长大,拥有美国护照;另一个是彼得,犹太难民,举家逃到了上海避难;还有一个就是杰克布了,也是犹太人,全家在美国,拥有美国护照。May和杰克布都差不多,虽然拥有美国护照,但是在美国依然是地位比较下等的民众。may第一次遇到彼得时,刚刚与家里继母和父亲闹矛盾离家出走,在一家酒吧应聘钢琴师职业,彼得恰好也是一样寻找工作。第一见面,may就被彼得深深吸引并爱上了他,觉得他是那么单纯,事事认真和优秀。may为他介绍了几个学钢琴的学生,还把他介绍到一个诊所当助理,这样几份工作可以让初到上海的彼得站稳脚跟,生活也会好些。生活原本还可以继续着,直到日本人打进了上海,上海就更加的动荡不安了。在一次,有学生把反日宣传资料放进may的遮阳伞里,被日本人发现并抓了起来,还想把may驱逐出上海,回到美国去。

    于是,May就先回美国,然后承诺一定想办法把彼得也带去美国,逃离这动荡不安的上海。也就是May回到美国时,遇到了长得酷似彼得的杰克布。因此,May就开始了一场谋划,利用杰克布对自己的好感,把他骗到上海,然后偷走他的护照,把彼得换出来。杰克布虽然和彼得长得很像,但是性格却完全不同,杰克布有些玩世不恭的样子,还常常耍点小聪明,圆滑不已。即使他对may很好,但may心心念念的还是彼得。于是 ,为了那张护照,为了彼得,我上演了一场脚踏两条船的游戏,做出了蛮大牺牲的。但是慢慢的,却发现彼得有些变了,他参与大米价格的哄抬,囤积大米,然后高价卖出,成了别人谩骂的赚国难钱的那种人;还帮忙偷药出来,高价卖给温世海(抗日积极分子),在被迫抢救新四军一位军官时,还要谈价钱,对于被误伤的医院清洁工没有救治,任其死亡。这一件件事在may的心里烙下了印子,再看不到彼得的单纯和无主张的眼神。而另一边 ,杰克布却在默默承担着一些责任,包括为保护犹太人免遭屠杀不惜入狱,还帮助抗日分子制造武器。慢慢的 ,may感受到杰克布的担当和责任感,以及一种大义凛然,对他的态度也改观了。

    虽然最后may靠“牺牲”自己偷来了杰克布的护照,也按计划安排好了逃离。和彼得登上船,准备离开的时候,may毅然的跳下了船,跑去寻找杰克布。对于她的选择,我还是挺能理解的,自己深爱的男人,却慢慢变成陌生的样子。彼得和杰克布在动荡的上海,选择做的事情却完全相反。May也按照自己的心做了最后一次选择,我想她是正确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寄居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