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读过的最有态度的一本健身书——读《一平米健身:硬派健身》

目前读过的最有态度的一本健身书——读《一平米健身:硬派健身》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想来是这几年吃得饱穿得暖了,从各种公众号和某乎开始,健身被作为一种伟光正的典型开始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流行。健身不健身,被当作一种标签,用来区分人群。什么“控制不了体重,你怎么控制人生?”这样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仿佛一个人如果不健身,就是懒癌晚期,无可救药一样。

虽然我也是个健身票友,可是对于上述言论举起四肢反对。首先,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天然正义的生活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突然不想活了,自己结束生命,你可以惋惜,可以痛心,可以引以为戒。但是你就不能从他自杀行为本身,得出这个人道德品质有问题的结论。那好,如果承认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有天然处置权的话,那依附于生命的长相,身材之类的外在表现就没有任何天然理由必须要如何如何。

你不能因为一个人长得丑就怀疑他的内在品质,同理,你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材不好就对他报之以鄙夷。健身这个事情,在我看来,跟一个人喜欢吃素还是喜欢吃肉是一个道理,只是个人选择罢了。

当然如果想要健身,那该怎么做呢?根据我多年观察,有两个观点特别搞怪,一个是中医,明明没什么科学依据,可是大部分人都把这东西说的特别玄乎;另一个是健身,明明是一个很科学的事情,可是大部分人偏偏喜欢走一些旁门左道的路子。健身,首先要端正一个观点——健身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可以证伪。就好比你把施瓦辛格的那一套健身方法搬过来,一通猛练,结果发现练不成州长那个身板,你一定很苦恼,想找找原因。神棍会告诉你,那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不够坚定,诚心不够。而科学的说法则是会告诉你,这是个体差异,你的锁骨没州长长,你的睾酮分泌不如州长,你的肌肉恢复速度也没州长快,而且州长当年吃的类固醇现在被禁了。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健身,也正是这本书的闪光点。

首先,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一本好的科学的书原本就该如此,比如书中说的减肥,作者不是简单的说要想减肥,每天摄入量必须小于消耗量,因为这个结论与废话差不多。减肥不是自杀,从来没有见过哪个饥民饿成前凸后翘的。作者会先告诉你,什么叫基础代谢率,什么叫脑肠肽,什么叫食欲素,然后告诉你,这些激素的分泌受什么影响,起什么作用,其中有动物实验,有双盲对照,有长期追踪,有大样本。短短一章,引用的论文竟然高达28骗,像我这样的理工男一看,就知道靠谱。这样的结论可信性和可行性一定差不了,而不是什么“健身之妙,存乎一心”之类的说法。

其次,这本书还告诉了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什么样的锻炼才会带来好身材。一般而言,到了这个地方,别的书就开始大量插图开始给你讲什么卧推,深蹲动作要领啥的,可是本书不是。它首先告诉你,主流有多少种锻炼方案,适合郭达斯坦森的不一定适合彭于晏,适合彭于晏的也不一定适合你。不同锻炼方案所需要配套的休息时间,健身食谱,重点肌肉群都不相同。你只能依靠你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择一种,而不是来个二把刀的健身教练或者随便找个名人的健身方案就开始练习。不能用行动上的勤奋去代替思维上的懒惰。记得我第一次进健身房时,完全是个健身小白,从杂志上看到一个身后杠铃耸肩就照着练习,结果教练就说这个动作他都做不了(这个教练是我见过的教练中最厉害的一位),然后指着墙上李普瑞斯特的海报说,这是他这个级别练的动作,我当时尴尬癌都烦了。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它不但教了你锻炼动作,还详细对比了每一个动作之间的优缺点。做一组动作,不但要知道这个动作应该哪里发力,哪里容易变形,容不容易受伤,很多细节也需要了解,比如肌电水平,肌肉的顶端状态和正常状态等等。健身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多东西说不清楚,比如深蹲时要不要脚尖过膝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是实际上两者往往都没错,因为公在做公的事,就要用公的办法,而婆则一定要用婆的方式。细节决定成败,而实际情况决定了这些细节,一本有态度的健身书不应该告诉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而是要告诉你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这样子来做。通俗点说,就是给了碗鸡汤,同时又给了个勺。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一种做事的态度。那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做尝试,用理性的思维来做分析,看重细节,然后亲身尝试。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态度做事情,同时祝愿自己今年夏天可以健身有成,以此文自勉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前读过的最有态度的一本健身书——读《一平米健身:硬派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