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愧怍与今天的戾气乱弹

昨天某个教师微信群里讨论杨绛的《老王》一文,说作者杨绛对老王做得够可以的了,为什么还感到愧疚。对于这篇文章,我自己是知道的。正因为如此,我当时没加思考就回答了:
在别人看来觉得够可以了,但在类似作者这样的非常善良的人的心里,她(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不好,不到。这就是愧疚的原因。
随即,群里面也有人表示有异议,但我却对此坚信不疑。我又觉得意犹未尽,又回了一段:
作者对周围一些人不能理解帮助老王也感到惭愧。至于杨绛先生本人是否认可或者说在当时是否有这一层感受,我不知道。但至少,她对老王施与一次次的帮助和所体现出来的爱心,这就足以令我们觉得汗颜。
在现实当中,我们对于像老王这样的智障者,残疾者这一类人,总是“另眼相待”,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我们今天拜金思想弥漫的环境里面。而能够有这杨绛先生这样一种表现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相反,却又有一类人,他们高高在上,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看见之却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或许真也无可厚非吧。但我们还经常看到的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有些人不是斜眼脏嘴,就是拳脚相加,哪儿还谈得上什么善良之心,包容之心,怜悯之心?
君不见媒体处处国人骂,骂得举世闻名到他家。要问其中何因由,只因胸中戾气大。
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相反更多的是一种提防小心,这或许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文明标志吧。
老王能够遇见杨绛,应该说是老王的福分。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如果人与人之间如果总是这么样一种关系,那应该是我们的什么呢? 2016.04.17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绛的愧怍与今天的戾气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