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月饼一堂课

教育是爱的艺术,只要你对教育具有足够的爱,总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实现高效的课堂目标。

学生到了九年级以后,感觉突然间长大了许多,也许是年龄自然天成,也许是搬到了原九年级教室,看到了四面墙壁上的一句句激励话语的原因。“得于苦思,天道酬勤”、“入班即静,入座即学”、“不苦不累,初三无味”等等的激励话语的确会对学生多多少少有些触动,让他们明白已经处于生命中一个重要时期。总之,在开学第一周,就发现了学生的变化。但是,课堂上的发言却不如七八年级时争先恐后的场面,展示的声音也比原来小了很多。怎么办?当然是要想办法解决了。针对上课了声音小的问题,我设计了“高台演讲”活动,让全体学生准备两分钟的发言(英文),每日课前抽取一两个学生站在凳子上演讲,训练达标音调、音准。针对上课气氛不活的现象,我开始有计划地增加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点,诱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中去。

九年级第二单元的话题是围绕中西方节日展开,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学习由 “that”和“ if/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和“what/how”引导的感叹句。因为单元题目是“I think the mooncake is delicious.”(我认为这块儿月饼很好吃),我突然想到一个好的主意:利用一块儿月饼上一节课。

尽管还不到中秋节,但是妹妹前一段时间去天津,带来一盒月饼礼品,正好用到派上。这样既省了我跑超市的时间,又能表达特殊的含义。好,主意已定,只差设计课堂流程。我简单构思了一下,打破了教材原本的课时结构,自行设计了一节“话题导入,语法学习”课。首先,当师生问好之后,我神神秘秘地拍着长裙口袋问学生:There's something special in my pocket. Guess what it is.Use I guess/ think it's... (我口袋里有一神秘物品,猜猜是什么?用上“我想/猜它是......的句式”)。学生猜了很多,终于被一个小女孩猜到了。我拿出来之后,又让学生看着这块儿月饼说带有宾语从句的句子,或提问题,比如“I wonder if  it  is delicious.”“Who can tell me where Miss Wang bought it.”等,有问必答,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只要语法正确,合乎逻辑,都会加分,本节课获得最高分的小组,将有机会获得这块儿月饼作为奖励。也许是瞬间激发了学生内外爆发力,孩子们的抢问抢答达到了白热化状态。让我颇为惊喜的是他们说出了很多高质量的句子。比如“I wonder what kind of taste it is.”“Can you tell me what the mooncake is made of and where it is made”等等。我觉得差不多的时候,赶紧喊停,并带着“挑逗”的口吻说“How delicious the mooncake smells!”(月饼问起来多好啊!)因为只说月饼会限制学生的表达,我告诉他们可以借物言情,只要与本节课有关系,与这座教室里的师生有关话题都可以。接着又一轮的感叹句抢说练习开始了,孩子们不亦乐乎的说着,我乐此不疲地记录着每组的分数。

课堂进行到了一大半,我让学生翻到第三课时的“语法聚焦”,并完成本课时的练习任务。因为前边铺垫做的比较好,大部分学生的练习完成地都比较好。比我预设时间短了7.8分钟,我让学生列举中国传统节日并组内分享,小组选代表写到小组展板上。在最后展示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把“Mother's Day ”“Father's Day”“Christmas Day  ”“The Water Festival”等西方节日也板书在了展板上。我告诉学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习俗,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并且告诉他们,我们只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放假休息,还要求他们课下了解节日来源。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了英语知识,还增强了了国家的文化意识。

临近下课,我总结了每个小组的课堂分数,发现本节课每个小组的分数都比往常增加了很多,最好的小组得分竟然16分,这意味着小组成员至少人均回答问题两次。当我双手把月饼认真地递给小组长时,他们小组的欢悦,无人能比,其他小组的口水和羡慕也映在脸上。

就这样,没有华丽的道具,只有一块儿月饼,既有导课又有授课,最关键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既有知识技能学习,又有过程方法的指导,更有情感渗透,也不缺少文化意识的培养。总之,这是一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是一节学生为主体的课,更是一节回味无穷的课。

(后记:在第二节课的导课中,我让吃到月饼的学生谈感受,他们的喜悦依然可见。最有趣的是孩子们竟然把课堂的经历写成了日记,他们语文老师在批阅过程中,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难忘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块月饼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