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颇为精致而又凄楚的电影。电影艺术家通过“滑铁卢桥”这个极具象征性意味的理性构件,串联起整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蓝桥何处觅伊人?只有多情流水伴君行。影片开头,男主人公洛伊憔悴地站在桥上,拿着爱人的当年赠与他的吉祥符,回想起20年前那张惹人爱、惹人怜的甜美面孔——
滑铁卢桥初相遇,一见将军爱终生。一战期间,军官洛伊到英国度假,在滑铁卢桥上与芭蕾舞演员玛拉邂逅,二人一见钟情。英俊倜傥、幽默潇洒的洛伊,与可爱善良、美丽温柔的玛拉,在《友谊天长地久》款款的旋律中,缠绵悱恻,深情相拥。这段时期,这座以一场历史性战争命名的象征着英国荣誉的大桥,居然显出了温煦梦幻的情态,俨然成了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相爱的见证者。“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一样的欢快,一样的炽烈。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正当两人欢天喜地准备结婚时,前方战事告急,洛伊上了前线,玛拉为了送爱人一程,跑去车站送别,回来时却丢了工作。出于别人难以理解的自尊心,为了不让洛伊担心,玛拉瞒着洛伊过着穷困落魄的日子。
强倚蓝桥卖笑,哭成泪人难奔。玛拉准备会见未来的婆婆,前方却传来死讯,爱人洛伊阵亡。在巨大的悲痛中,她语无伦次的话语引起了克劳宁夫人的不满,后者扬长而去。迫于生活压力,她开始了低贱的卖笑生活,还是在滑铁卢桥,她第一次向陌生男人艰难露出笑脸。此时的滑铁卢桥,已经渐渐露出了冷酷、残忍的表情。
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并没有战死的洛伊回来了,带她回到家乡,打算给予玛拉一生的幸福来补偿过去错失的一切。然而,克劳宁家族的荣誉、自己悲惨的遭遇,已经使得玛拉觉得不配再享受这巨大的幸福。终于,还是在滑铁卢桥,她决绝地走向轰隆隆驶过的列车……此刻,滑铁卢桥终于露出了它全部的凶狠、狰狞、无情。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老去的洛伊,拿着玛拉遗留下的吉祥符,木头一样站在蓝桥上……
“我爱你,别人我谁也没爱过,今后也不会。这是真话,洛伊。”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桥上。这座象征着爱情的温煦、战争的严酷、现实的无情、荣誉的可怕的蓝桥,始终默然不语,静悄悄的承载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现在可以分析下导致这出悲剧的缘由了。
可以说是命运的捉弄,战争的冷血,现实的残忍,荣誉的重压,还可以说女主人公的善良、老实的性格、不可理喻的自尊,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悲剧的成因。可是,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导致女主人公悲惨遭遇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就出在玛拉和未来婆婆那次匆匆的见面上。
玛拉先看到爱人阵亡的消息,而未来婆婆此时却不知晓。接下来的婆媳见面,女主人公语无伦次的失态引起了太太的不悦,三言两语之后,老妇人觉得这姑娘有点神经质,没多过问就恼怒而去。后来我们知道,克劳宁家族不仅门第高,家境优越,而且克劳宁夫人是一个通晓事理、大方豪爽的太太,只要玛拉跟她讲述下困难,老太太绝不会坐视不管的。稍微搭一把手,姐妹二人生活立马就会有起色。
于是,这边不明所以的失态、那边拂袖而去的愤怒,就成了点燃整个悲剧的星星之火。如果没有这场误会,玛拉姐妹二人断不至于落到靠出卖色相生活的境地。可是,我们再仔细一分析,就会觉得这段戏安排的太不合清理了。
首先,见面的时候,玛拉强烈表现出来的,居然是失态而不是悲痛,还是噙着泪水的失态,这太不正常了。
其次,如果洛伊死亡的消息属实,她也完全没有瞒着老太太的必要。老太太早晚会知道儿子去世的真相,知道后的悲伤不会比玛拉少任何一点,相互劝慰甚至抱头痛哭才是正常心理。
再次,老太太是个通情达理之人,而且事先也从儿子信中得知玛拉是个好姑娘,也没对其出身低微抱有任何成见。她看到姑娘如此失态,竟然不仔细过问,没说几句就认为玛拉不可理喻扬长而去,这也有点不合情理吧?
总之,这段情节上的唐突处理,或者说不合情理的诡异处置,最终导致把关于战争苦果、荣誉冷血、爱情忠贞的全部悲剧落到了玛拉一个人身上,让她独自承受悲剧,让她独自走向毁灭。
因此,当我第一遍看本电影的时候,着实被凄美的爱情所打动,但当我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就对导演感到不满了。但瑕不掩瑜,这部七十多年前拍的黑白电影,还是会持续散发摄人心魄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