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的自我救赎之初见秦雯

阿城的自我救赎之初见秦雯_第1张图片
文|摩卡一号

家庭的不幸,不只在于家难和贫瘠,更可怕的是相左的三观却长期占据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噬骨销魂。能力不足,自给困难和天马行空的思想以及日趋成型的三观看似又如此的互相矛盾。

此时的大学生该多么的弱势呵,夹在成年与未毕业的狭缝中,混在家庭的狭小观念和社会新态势的冲击下。该怎样独处以及如何寻求出路,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妥善处理得好的。若因此而失虑向前走错一步,那万万要做好荆棘丛生的心理准备。

活到20岁了,说不了解自己是假的,阿城深知平日里厌恶的惰性,其实是对外界强赋于本我不乐意接受的生活的直接表达。一路走来都是随着大流,却不敢妄加怀疑现有的教育制度,一来它确实给了些许作用;二来他几乎没有任何反驳的权利,微不足道的自己万万拿不起“强言厉词”来的。

学了多年的理科,除了题海偶有不适,其他的就像荒诞而大步前进的时光一般,不知是过了365天还是将一天重复了364次。

就这样秉承着高中时代的习气,阿城不算很困难的度过了大一,回顾那几个月:

阿城所在的专业是学校最好的,因此浓厚的理工科氛围和所谓的重点培养工程,致使他们的专业脱离本校被“弃置”在邻市的“孤岛”上。没有了文理科的思维碰撞,也鲜有活跃的校园活动,除了盲目学习,在阿城身上似乎找不到大学的印记。

生活于阿城而言就像是沸煮的一锅油,表层一片安详内里却炙热灼心。他并未明白学习的目的以及这四年光景在人生中所能占的比例。就像当初他执意不让父母插手而稀里糊涂的用排除法填志愿,掉档到现如今的学校和专业,却毫不能掀起内心的波澜。环境的渗透和不可抗,让他习惯于接受而逐渐丧失思考。


阿城的自我救赎之初见秦雯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后来,这生活总算稍稍起了涟漪,那是大二开学的头一个月里,他意外中加入到了“校文化社”交流群。群里关于文学作品的安利、探讨以及淫而有度的吐槽,仿佛对阿城另开了天地。

要知道心灵鸡汤对阿城长期有效,过度的幻想和对伪文青的青睐感是让他对生活继续的微光中的一缕。

有一位昵称“红楼少女”的成员,让阿城一见倾心。虽不见其人,但闻其思想其谈吐,再加上自我的幻想,俨然一副洛神情貌。

阿城少有与异性接触的经验,于是无名的欲火总被强行摁进羞怯和绅士风度的自我矜持中。潜伏于群组,默默注视着“红楼少女”的言行,认真拜读她推荐的每一篇文章甚至是书籍,内心修撰着对她观点的赞同抑或是补充的肺腑之言。而终究却也只是付诸于纸上,继而蛰伏着。

开学第二周,各社团相继开展招新,阿城直奔“文学社”处,一眼就认定了“红楼少女”。

“和想象中的不太相符,俨然一副少女模样。白皙微胖的脸上挂着俊朗的微笑,娇小的身躯却不失活力与姿态”,这是后来阿城在记事簿上重重添上的一笔。

“同学你好,要加入文学社吗?你真有眼光,来我们社啊,你会碰到许多有趣的灵魂的”,还未等阿城作答便拿出一堆照片,什么“以文会友”的交流会,什么厉害学长出书的签售会等等,在“红楼少女”嘴里灿若莲花。

阿城未做任何回答,却鬼使神差的填好了报名表。“阿城学长你好,我叫秦雯,是文学社组织部的一名干事,今天是我第一次参与招新,很高兴你能能参加我社,欢迎!”。

虽与“洛神情貌”相去甚远,但却毫不妨碍秦雯在阿城脑海中留下烙印。自那天后,阿城不时发出窃笑,一种被黑暗密封的房子里冒然闯入一缕微光的感受是他持续数周的乐趣。后来的社团活动,日常的文化交流,渐渐的让阿城变得明朗。

“自那些天后,蒙住我生活表层的那层油纸豁然划破,家庭的烦恼和周遭环境的‘迫害'就像经不起太阳照射的阴霾。渐渐的我开始有期待,开始生活。”

半个学期过去了,秦雯与阿城早已熟络,性格相近,三观相符,即使沉默也觉得也要是彼此在一起沉默。

4月5号,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阿城将记载了从第一次潜入群组到当前阶段的与秦雯有关的文字的本子作为她的生日礼物。生日会结束时,只是道了句“生日快乐”,阿城便殃殃的回到宿舍。

天黑、熄灯再到深夜,手机上仍旧没有秦雯的来信。“也许她今天是累了还没看我的礼物呢?也许是看了我的礼物,一时激动难以言说呢?也许是看了我礼物……”。

思绪在脑海里翻涌,浑身像被潮水压迫,仿佛一入眠就难以起来。终于他还是鼓足了勇气发了条讯息:

“雯,我不知道,我的礼物你是否看过,但有些话想说已很久了只是苦与没有契机:

机会总会眷顾一些傻子和疯子,因为傻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影响,反而没了局限,而疯子明知是小概率事件,却仍楞头往前冲,我是傻子也想模仿着疯子的勇气。有我没我也许对你没有分毫的减损,但没你我就是失魂的皮囊。如果你愿意,我希望我的世界里有你的参与。爱你!”


漫漫长夜,不知道那头的人儿是否也坐立难眠……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城的自我救赎之初见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