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角度讲,决定一名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行为表现因素有三方面:思维认知、身体技能、心理状态。当然,外界环境及场上对手同样是影响我们行为表现的重要因子,但由于这两个因素不可控,且不属于单个运动员的讨论范畴,所以也就没有放在里面。
我们平时大部分的训练,一般多集中在身体技能上。像运球、投篮、体能等训练,都属于身体技能的范畴;心理训练在高水平球队当中也同样重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决定着运动员在场上技能的表现如何。心理状态良好,技能水平的发挥就会趋于稳定,平时所练就的技能在比赛中就会很好的表现出来。
如果说心理因素影响运动员能否将所练技能正常、顺利的表现在球场上,那么思维认知则决定了一名运动员在某一刻该用什么技能或者说如何将自己的行为更加合理化。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对这项运动理解的深度。在场上的每一秒钟,我们是要投篮、空切还是去掩护。一方面是受自己队友的行为、对方防守行为所影响,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自身对篮球这项运动的理解深度所决定。
最常见的例子是这样的:我接触过一些身体素质很好、各项技能(防守脚步、投篮技术、控球技术等)突出的篮球运动员。仅从身体技能这个维度考虑,他们属于金字塔的上层。他们在自己的球队里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在赢得了队友的依赖、教练的器重之后,打球的方式也越来越个人化,团队篮球的理念在他们的认知里是不存在的。
在一个水平中等的联赛里,他们往往能够靠个人获取很多分数,帮助球队取得多场比赛的胜利。可一旦到了一个更高水准的联赛里,他们发现自身竟然毫无用武之地。这时候他们对篮球运动的思维认知已经固化,自己的惯性思维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有些队员在教练的帮助下、在比赛的总结中转变了打球的理念。那些坚持到底的球员则最终被淘汰出局。
相信不少朋友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中等水平强度的比赛里,你的某个队友完全能够接管比赛,各种得分、各种不防守等集于一身。一旦到了半决赛或决赛,这样的打球模式被对方早已看穿,对方采取夹击或联防的方式将那名球员防死。但长期养成的打球习惯导致该队员就是不传球或不防守等,最终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延伸,你只好看着自己的球队输掉比赛。
在这几年的训练经历中我发现一个很可怕的现象:一些进攻端出色的球员,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对球队做出了额外的贡献,因此在防守端表现的很消极或者并没有百分百去防守。而可怕之处就在于这种认知是存在于他的潜意识当中。他在清醒的状态下并不认为自己的防守有任何问题或消极表现。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人去提醒他们,他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防守存在很大问题(即使提醒,也未必听得进去。)。
而我之所以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要归功于比赛录像的分析,通过观看比赛录像,每一名队员的跑动路线与肢体语言等信息尽显眼底。如果我只是用语言告诉该队员他应该怎么防守怎么移动,他会回答我:好的,我知道。其潜台词是:教练,我早就知道啊,而且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只有让他亲眼看见自己在场上的移动是多么消极、补位是多么缓慢,他才肯承认自己真的做错了某些事情。他的自我意识才会战胜潜意识,从而改变之前的行为。
很多身体与技能出众的球员非常可惜,由于长期以个人为中心的打球习惯,让他们无法虚心听取教练、队友的建议。他们原本可以变得更强、更好,但他们的思维认知局限了他们的行为。
其实,教练要对此负很大责任。我们总以为教练平时训练的职责是让队员的技能、身体素质变得更强大。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及以上水平的比赛,队员的技能、身体素质虽然还是有可提升的空间,但教练的重点应该放在队员在场上的行为表现。
比如:一名球员出手机会的选择;一名球员空切时机的选择;一名球员防守站位的选择等等。当场上的10个人身体技能水平等都旗鼓相当的时候,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不就变成了谁的行为模式更合理吗?而我们的行为模式则由脖子以上的那部分思维认知所决定。
那么,到底有哪些基本的、正确的篮球理念与认知,我们今后会拿出专门的篇幅进行讨论。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永远保持一颗虚心、谦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