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能陶冶情操?醒醒吧

其实本期的标题是:我的钢琴课笔记05。

发现这种毫无表情的图书馆编号式标题,在微信红海里,等于是个“无头文”---大家视而不见。

A

做过一个小调查:

家长让孩子弹琴的目的里,“陶冶情操”,几乎出现率达100%。

和这个热词一样高出现率的情境是这样的:

妈:宝,今天琴练了吗?

宝:练了。

妈:练了多久?

宝:十分钟。

妈: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

宝:还可以吧。

于是在练琴表格上,孩子在“正”字上又添了一笔。很有成就感地松了一口气。

你能感受到之间的落差吗?(陶冶情操和对话情景)

人在期望一件事和操作一件事的站位、心气是不一样的。

就像隔着电子屏看到的女神,会让你无限度崇尚她的美,而忽略她的耳屎、口气、妇科异味……,好像女神从来都不会放屁大便似的。

有情操当然是好事,可是这个“情”,该如何在“理”之中,油然而生?

这个问题不解决,陶冶情操,仅仅是你花了大价钱收藏的一堆垃圾。

你家小孩每天钟点工式的画“正”字,

就和在街头抱着小孩,卖假发票的妇人一样---有口无心,不停嘟囔着:“发票,发票”;

就和小鲜肉在地铁里,拿着手机要求扫码关注一样---用最快的速度,无数遍重复着:“你好,请扫一下好吗?”

心未到,何来情?

当然他们的心都到“业绩”上去了,情也会随之产生。

B

英语中的“心”,有三个词:heart、mind、soul

分别对应的是感情之心,思考之心和灵魂之心。

分别阐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是很擅长整合的,一心抵三心、一情抵三情。

可是我们如何在“有口无心”上架起阶梯,一步步驶向被期望的那个“陶冶情操”呢?

Mind---思考之心---艺术思维与创造力的持续培养,我认为是其中一把有效阶梯,因为它是一种可以被研究、操作的方法论工具。它能让人通过工具去理解艺术(生活周遭)然后自然生发出的人之常情。

C

接着上次讲的布鲁斯曲《猫步》,以下是我与学生的对话:

我:你听说过夜猫子吗?

孩:奥,就是猫头鹰啊

我:我们为何把人比作夜猫子呢?

孩:因为想说明人的眼睛很亮,和晚上的猫一样……

(孩子明显没听说过“夜猫子”,所以他用了自己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你可能笑了。笑过之后呢?

有否感慨,成年人在小孩面前真的毫无优越感可言。

成年人已被“俗成”教化,以致丧失了与生俱来的观察(五感)能力。因为在观察之前,我们已有了“自以为是”的标准答案,可惜这个答案是听说而来的不是“自我思考”,更不是“自我创造”习得的。对事物的感知与认知能力,有多少是成年人自身获得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艺术学习获得的一切答案一定要经过孩子本人“自身思考”后,才是他自己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理解以及可能产生真正的情操。

D

艺术教学讲究语境感,多用语言的修辞,将孩子带入到想象的意境中,他们才会重体验重情感。

当发现学生上课走神时,我做过一个小实验我会说:“能借用一下你的小耳朵吗?”发现学生大致有三类反应:

1,看着我一脸莫名,然后会问我,你不是有耳朵吗?

2,马上从走神中回来,做出认真听讲的姿势。

3,对我歪笑,调皮地回答:“哦不,我可不想做梵高。”

艺术教育,希望有更多第三类孩子出现,因为他理解了我的比喻句,(用了右脑),他能感受语境,(用了同样幽默的回答方式),他调用了知识库,(活用已知知识,将耳朵与梵高成功配对)。

E

干嘛要这样引导?

因为你必须面对现实,

千万琴童的明天里,郎朗不会超过十个。

千万琴童的明天里,你的孩子如何在非艺术职业里展现他从小学琴的艺术能力?

明天里没有考级证书,没有获奖证明。

明天里到处都是藏在孩子脑子里看不见的艺术思维能力与看得见的独一无二的创造力。

如此,明天里,才会有365行和郎朗一样出色的明星,

因为他们从小弹过琴。

从小就开始培养艺术思维与创造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弹琴能陶冶情操?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