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记】3 加强版的伪装术 3.3乔装

2018年4月9日

前篇:3 加强版的伪装术 3.2 反荫蔽


乔装(Masquerade,我原来翻译成拟态了,结果后来发现和书后面的拟态撞了……后来问了老师才知道这个词的正确翻译是“乔装”。本文剩下的内容如果有“拟态”这个词请自动换成“乔装”……)涉及到对不可食物体的模仿,常见的不可食物体有树枝(比如竹节虫、大多数的毛虫)、叶子(很多种虫子)、鸟粪(一些毛虫)、花(一些蜘蛛和螳螂)或者石头(生石花属的植物,这是植物的拟态,用于避免被动物吃掉)。猎物很有可能能从乔装中受益,因为捕食者会将其误认为是不可食的东西,而捕食者也可以受益:因为会有意外的猎物出现在攻击范围内(这些猎物仗着自己有乔装就敢乱晃悠)。据此,要知道乔装和保护色是不一样的,在乔装中,生物体会被勘测到,但是却被当做是不可食的东西。

我们怎么区别生物是已经被探测到了,但是却被误认为是不可食的(乔装);而不是没被发现(保护色)?John Skelhorn和同事做了一个实验:给捕食者一直展示有乔装的猎物的同时,训练一些捕食者有看见过不可食物体的经历(相当于验证:捕食者先知道了这种东西是不能吃的,然后又看见了一个长得很像的虫子,那捕食者是不是就会被欺骗?而没有见过不可食物品的捕食者,是不是就不会觉得有乔装的虫子是不能吃的?)实验中用家养鸡作为捕食者,猎物是能被明显看见的模仿小树枝的毛毛虫。小鸡被分为三组:一些被展示正常的树枝;一些被展示改造过的树枝——用紫色毛线缠绕过,这是用来改变树枝的外观而不改变物理形态结构;一些则被展示空白区域。这些小鸡之后会去面对模仿成树枝的毛虫。和那些没有见过树枝的、或见过彩色改造树枝的小鸡相比,那些先前看过真树枝的小鸡在捕猎的时候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攻毛虫,并且在这过程中表现的更加小心翼翼。因此,这就说明这些毛虫是能被发现后,但是却被误解为不可食的物体——乔装的正确内含。

注解:关于这实验,再详细说的明确一点:乔装是要证明捕食者是看到了猎物,但是却被误解了。那么这组实验中的预处理相当于给小鸡一个“学习”的过程,实际发挥的作用是产生“误导印象”——被展示了真树枝的小鸡见过树枝长生么样子,再见到乔装成树枝的毛虫后,就会觉得毛虫是和树枝一样的不可食的物体。而没有见过真树枝的小鸡不知道树枝什么样子,在见到毛虫的时候不会“先入为主”的把毛虫和不可食的树枝联系起来(因为他们没有见过树枝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树枝是不可食的),就会直接看破毛虫的乔装,然后干掉。

但是这个实验我觉得有一点小纰漏:乔装在自然环境中一定就是被发现而产生误导吗?有没有可能乔装本身的这种相似性也让捕食者“忽视”了猎物,也即乔装本身在被误导这个作用之前,也有“隐藏”的作用。这是个值得验证的想法。以后我看看有没有其他的介绍。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么多。

本主章节内容 3 加强版的伪装术 完结。

参考资料:Krebs J R, Davies N B.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ecology.[M].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1.


补充内容

【所以如果我的翻译错的话,这些补充内容也是有问题的了……补充内容写的是拟态……想看的可以看看……捂脸……】

拟态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生物里面很叹为观止的奇特现象。书里这块举例子较少,我这边引用几个好玩的例子,也再拓展一点内容~

1. 【新浪微博】@灰照猫 吉尔吉螽斯 Eulophophyllum kirki的拟态

这是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拟态的例子,其精巧程度非常夸张,这种虫子不但能拟态,雌雄个体由于活动的区域不一样还有不同的色调。很神奇。

2. 拟态专家大赏 | 混乱博物馆

强推这个可爱的公众号!

这期视频中讲到的更深入的贝式拟态(Batesian mimicry)、米氏拟态(Müllerian mimicry),更准确的分类定义在我的这本书里面属于另外一节内容。两个英文单词不一样,细微内含也有区别。应该是不同的内容,我先问问老师在核实一下。

3. 拟态是怎么进化出来的 | 混乱博物馆

对演化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译记】3 加强版的伪装术 3.3乔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