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屁股摸不得”,家长和孩子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老虎屁股摸不得”,家长和孩子可不可以批评老师?_第1张图片

今天的故事,我要从“批判性思维”讲起。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应该早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了。凡是接触过托福、雅思、SAT、AP、GRE等出国留学考试的,多多少少都知道批判性思维能力会对分数产生重要影响。

逐渐地这个词开始脱去了之前学究气的外衣,开始变得时髦起来。

无数的老师学生家长在想要谈点高深的内容时,都会不自觉地用到这个词。

但,到底何为批判性思维?

我们该如何在孩子身上培养这种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就充满着批判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结合的,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就是批判融合,再批判再融合。所以我们在教育领域提倡批判性思维,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具备这样一种能力。

然而,两千年前的批判精神传承至今,出现了让人遗憾的断层。

回望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不得不承认中国教学总体而言,多数用的是演绎思维,很少用归纳思维。演绎和归纳的是两条路子,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点到面。这样教出来的中国学生大多少归纳,缺推理,这阻碍了思维品质的提高。这种滞后性常常让我在教学中感到苦恼:缺乏critical thinking的那些孩子就如同一张油布,很多启发式、点拨式教学就像水滴油渍一样从布面上划过鲜少留有痕迹。他们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非常乖”“非常安静”“逆来顺受”,很少驳斥老师的观点,当然也是因为根本无法察觉老师或者自己的问题所在。恕我直言,这样的学习效果通常不尽如人意。老师最终不得不从方法的指导者、问题的发现者、思路的引导者变成了碎碎念的陪读人。

我一直都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仅仅是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

那么,问题就来了。


“老虎屁股摸不得”,家长和孩子可不可以批评老师?_第2张图片

孩子在求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人无非是两类别的人。一是平辈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二是老师长辈们。培养孩子的批判意识,首先就在于让他们敢于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里,最典型也是最艰难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因为教师是孩子遇到的第一类“权威(authority)”, 能否面对自己的老师提出不一样的见解真的是十分考验孩子的胆量。这个难度即便是在西方教育中也同样是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感到头疼的。比如,老SAT的写作考试中就有一类高频话题是让学生去分析“我们是否应该挑战权威”“我们在面对权威的时候是否应该选择服从,而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等等话题。从学术的角度,我是很喜欢跟学生们讨论这样的话题,这个话题常常能为学生们提供吐槽的空间,释放他们的学习成长压力。

但课堂的学术氛围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有着天壤之别。

身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怎样去培养孩子的“挑战权威”的批判性思维呢?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批评老师吗?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跟我讲的一个故事。

在幼儿园课堂上,一位小男孩总是仰头看天花板,老师也抬头看了看天花板,困惑道:"牛牛,你在看什么?"小男孩哈哈笑:"没什么,我只是试验一下,我妈妈说,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就像一只跟屁虫……"全部小朋友哄堂大笑,讲台上的女老师很受伤。

非常明显地,这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的结果。孩子的妈妈说:"没想到孩子会那样做,当时只是忍不住在孩子面前调侃了一下……"

童言无忌,小朋友不知道自己的"小小试验"会让老师很尴尬,他更不懂得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制造出老师与家长的矛盾。

而且,父母对老师的负面评价,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知觉期待"。父母对老师的批评,会在孩子的小脑瓜中放上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不仅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和态度,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曾经做过一项知名实验:话说某班要来一位新老师,一部分孩子被提前告知,"该老师热情友好,是一位好老师";其余孩子被告知,"该老师严肃古板,是个不怎么样的老师"。结果当这位新老师上课时,被告知"老师热情友好"的那部分孩子上课认真,与老师积极互动;被告知"老师严肃古板"的那部分孩子对老师敬而远之,与老师互动冷淡,某些孩子甚至故意不听课。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批评老师常常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只图一时心里痛快,口无遮拦,最终要承受结果的还是孩子。


另一个朋友L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有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有一天孩子忘记把老师发的一张数学卷子带回家。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孩子找小区的一个同学借来卷子,把题目手写抄了一遍,然后独立做完了题目。其实对一个五年级小学生来说,这么自觉地抄卷子再做题,实际上就是增加了自己的作业量。我觉得是很值得表扬的。

但是,第二天孩子是哭着进家门的。原来,老师说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数,必须在原卷上重做一遍;而且还因为孩子表现出了抵触情绪,让孩子请家长。L第二天到办公室见了老师,老师说罚孩子重做一遍是让他有个教训,以后不要再丢三落四。尽管L心里为自己孩子觉得委屈,但她也不敢和老师辩论,就一再谢过老师领着孩子回家了。回家后孩子还是特别不开心,她就用老师的说法来开导孩子。说着说着,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了。

因为L内心其实有两套价值观。一套是“权威至高无上”,即老师懂教育,老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破坏老师的形象,免得孩子以后不服管;另一套则是她内心的真实向往,即孩子应该受到尊重和理解,不可以用这样一种作业方式惩罚孩子。当这两套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她下意识选择了前者,这可能是和个人平时缺少批判精神有关,使得她在关键时刻判断力不足,下意识地以观念中固有的套路来行事。结果,自己和孩子心里都受了委屈,都很难受。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去批评老师,仿佛老师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现在全社会的一个普遍错误就是把教师树立成了学生面前的权威,这个现象在小学尤其严重。师生间的关系出处流露着强势与弱势,有知与无知,正确与错误这样一种极端的意识。这是不对的。这样才会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师,话说,有谁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一个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权威呢?

告诉孩子老师做得不对,这不是教他不尊重老师,而是教给他敢于质疑权威。

只要管得对,不要担心,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好管的,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

孩子们天性中就有对老师的崇拜和尊重。

面对一个值得尊重的老师,他的崇拜你拦都拦不住。


那么,刚才我这位朋友L在面对老师时的做法合适吗?

我认为她表现得足够理智。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能改变老师的某个想法,就没有必要急于和老师探讨孰是孰非,绝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师。

但是,她回家后可以不必按老师的说法再去给孩子洗脑,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同时对老师和母亲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是我,我会回家后先跟孩子一起看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放松一下,再冷静客观地跟孩子聊聊这个事情,帮助他理解老师的苛刻方式不可取,表现出理解孩子在写作业上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并加以赞赏。最后,等孩子情绪平静了,再告诉孩子:老师也是正常人,也会有情绪,也会有任性的做法。但是,跟孩子强调,可以拒绝重写一遍卷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要有勇气说不。

当然,下次孩子再遇到这样的事,父母必须积极应对,尽量和老师多沟通,以免孩子遭到老师的误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始终教导孩子尊重教师。但同时,也要学会允许孩子对老师的某些做法提出质疑,能够和教师平等地进行探讨。家长或老师如果因为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就训斥或嘲讽孩子,这不但压抑了孩子的critical thinking,同时也在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矫揉造作,思想奴性的成年人。

这,应该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

保护孩子们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人人有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虎屁股摸不得”,家长和孩子可不可以批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