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分享:关于从其他领域转做P2P运营,如何做好这件事

开头说点不相关的。北京的雨断断续续的已经下了两天。躲得过雨,躲不过自己的心,突然特别想吧唧吧唧,把自己过去光阴岁月的点滴体会整理一二。

进入正题。

最近经常听到某些p2p平台工作人谈到如今工作困惑,就是关于团队的问题,意思大概就是四个字:兵多不精。然后面临一个矛盾的问题,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人,懂点互联网玩法,运营做法,但是不懂网贷,不懂金融;而从金融过来的人,又不知该怎么融入互联网,最后就是都面临着同一问题:不接地气,不能够高效地融入,创造新的惊奇点。

其实在自己看来,这不但是p2p领域运营人员面临的问题,问题的本质应该是两点:一,作为从业者,当我们从一个领域跨到另一个领域,这中间的隔阂与差距,我们该如何弥补或者跨越,然后在新的环境中发挥潜力,创造价值;二,而作为新团队的leader,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领头作用,帮助新人在新的领域快速成长。

先说第一个问题,面对新的领域和行向,我们该如何成功过渡,胜任一份新的岗位工作?

自己特别喜欢三毛的一段话: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而在这个由假及真的过程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时间。

没错,就是时间。大多数人从开始工作开始,可能都要面临择业,跳槽,选择领域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得学会接纳自己由陌生—认识—熟悉—精通的这个过程。这需要一个时间跨度,也就是成长周期,而这个成长周期有多久,取决于几点:个人天分,学习力,领悟力以及践行力。除去天分不谈,纯粹看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投入和用心程度了。

其次是方法,个人对于一个新的领域的学习,喜欢分为三个维度:方法论,行业论,以及实践论。

方法是关于某个岗位上工作的技巧和经验理论,行业是关于某个行业的各种包括、资讯、数据等;这两点在网络时代,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学习素材,只要我们稍加用心学习,就可以迅速了解,这个行业是什么,面对哪些用户,核心痛点是什么,问题有哪些,有哪些产品,解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有哪些前景,等等一系列问题,基本上都能够找到答案。这些前人走过的路和方法总结,都是赤裸裸的干货,可以迅速带领我们建立起关于一个行业的宏观概念和大体知识脉络。当然前提是我们肯花费时间和心思。

记得自己刚开始接触互联网教育,其实也是刚开始接触文案,策划,运营等等的一系列工作,面临着既要学习这个行业的知识,又要学习职业技能方面的各种问题。而那时候作为一名运营分支下面的小虾米,基本上对于领导的任何安排都不敢说no,甚至还要主动地和领导要工作,然后事无巨细,能够做的都会主动去做,不懂就和领导,和产品,和客服,和市场,厚脸皮去沟通。因为产品最了解这个行业的东西,而客服和市场最懂这个领域的用户心声,所以和他们多聊,基本上就能够知道目前我们的用户,客户对我们产品的反馈建议,然后看出我们产品的不足,继而又想到我们该如何改进,我们在文案上,活动上,运营策略上如何去制定,然后又在每个事情上力求做到精细雕琢,然后一次次实践下来,发现竟然就走了好远的路。

然后是态度。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都源于对自我的态度与期望。

身为一名运营人员,更多的人会形容说是如打杂工。确实如此,一个好的运营人员,应该能写文案,能做策划,能提方案,能懂产品,能懂用户,能懂市场,能懂领域,甚至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看各个领域的各种知识,是善于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高手,是能够敏锐捕捉到热点事件,能够瞬间和自己产品关联起来的炒作能手,当然可能有的公司会工作分的特别细,只负责其中的某个环节,要做透做精,但基本上,如果想自己提升,就要不断鞭策自己,将自己放在一个将统筹和细化执行能够全方位研究透彻的一个角度,看得清,看得远,才会越走越远。

最近看到某位运营大咖分享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进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环境牵引的,你在合适的时候被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或事件中去,自然会获得巨大的进步和提升”。其实这理解为两点,一是我们是被安排的,二是我们主动争取的。而后者无疑会让自己成长的更快,因为这是一种自驱力,以及激情,是由内而发的。我一直认为,能够促进一个人更好更快成长的方式,从来都是自己的态度以及心里的声音,源于自己的鞭策和期待。一旦一个人在内心对自己和事物有了欲望,有了梦,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懂得忍耐和探索,勇于付出和接纳,可以历经磨练,长出花来。

那么在上述这些基本观念和素养具备的前提下,再来谈如果我们是其他行业转投p2p领域运营,我们该如何做好,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理清:

1.运营是什么?

引用一位知名互联网运营大咖黄有璨的解释是,所谓运营,其实就是一种通过将很多琐碎零散的环节和事件组合关联起来,最终令之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的过程。当生态循环尚未成型,你需要倾尽一切努力去逐个击破生态中的各个关键点,并试着连接它们。而当生态建成,你只需要维持住这个生态的平衡,并享受其中。

这其中有几个关键词,琐碎,零散,环节,事件,生态。

也许稍加转换和联想,我们就能看到我们自己的身影。我们经常在多个点上不断地忙碌,忙碌,然后直到某天,我们看到并且懂得把这些点连成线,再连成面,到那时候,也许我们的境界就已经非同一般了。

2.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就是我们的方向。所做的事情是为web端引流,还是wap站,还是app,还是微信,是提高粘度,活跃度?这个需要我们能够密切把握或者配合公司、部门的运营战略部署,一个p2p平台,其实也同其他产品一样,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和目标也不同,这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工作时要使用哪些方式和策略。

3.我们还需要做哪些事情,解决哪些问题?

发现问题才能够有的放矢。不仅是立足于公司及部门的任务,还要必须去以自己运营人员的角度和对产品、市场、用户的理解和认识去主动地反思、发现问题,并提出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可执行的方式,请注意,一定是可执行的。一个好的运营人员一定要有很强大的反思和反省能力,善于在千头万绪中捕捉问题,并能够沿着这个问题去深挖,刨根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如果具备这样的自主性及能动性,那么在任何一个团队,我们都能够成为其中的骨干型力量,甚至领导型力量。

4.从运营角度看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问题。

某天有人问我,能不能谈谈你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然后自己吧啦啦了几句,也转述到这里好了。

第一,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玩法使用了互联网的方式。这是一场盛大宏伟的资本战,并历经了这两年的爆发,也逐渐开始行业洗牌,而那些倒下的,

一定是没有什么背景和实力的,最终能够在市场中坚持下来的,必然是家产背景殷实的,这点相信我们都能看到。然而面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运营推广,大多数人使用的做法都是跟风似的嚷嚷。今天某平台加大了sem,或者大力发了几篇响当当的媒介公关稿,那么明天

我的口气就一定更大,就这样热闹着。可是有没有平台,能够特别静下来去思考真正的转化,比如近千元带来的获客成本,这个获客是限于仅跳进了页面,还是到了注册,还是到了投资,是到了哪一种程度?这是需要我们在运营推广中去拆解分析的。

所以在这种的方式下去看运营推广,那么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考虑如何高效精准地获取用户和转化用户,选择合适的渠道,采取有效的方法。同样1000元,假如用edm的方式,那么可能可以很好地买来数据,进行推送,如果文案写得好,页面做得好,那么也可以达到20%-35%的转化,显然这样的转化,是有效且划算的。所以在金融领域,不一定说有钱就一定能够办好事,相反合适时候,想想那些没钱的小公司的玩法,也许也有一定的道理。当然如果都像某公司一样,和Uber合作一把,大手笔就来个一键呼叫一个亿,那也没话说。有钱任性。其他不想想,谁也管不着。

第二,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如何建立自身的行业壁垒与优势。

基本上这会涉及到技术、收益、安全、用户体验、会员体系,产业链条等因素。显然技术、收益问题已经不在成为关注点,而风控体系的建设,会员体系的建设,包括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会成为一个平台能够脱颖而出,形成自身优势,以及良性循环的重点方向。

而p2p领域的会员体系,产业链条,包括等级体系,包括积分体系,具体到产业联盟等,具体到各家业务模式又有差异,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客户、用户渠道,来进行探索,但这却是目前很多平台需要加强的,因为这涉及到用户在一个平台的行为、活动路径会不会形成一个好的循环,有哪些机制性的策略进行解决,让一切系统化,常态化,然后培养用户良好的习惯和体验,毕竟,好的运营,不就是依靠用户的习惯和良好的体验而形成的口碑吗?而一旦某个平台能够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层的探索,就一定会能够迅速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而非陷入跟风或者盲目宣传的境地中。

想起自己所在的互联网教育公司,除了围绕市场、用户需求去有计划地研发产品外,更多的事情是打磨产品,以及围绕自身产品形态不断地去深挖用户需求,分析用户行为,因为用户一旦对某个产品形成了自主性的品牌认识,那么对它的期待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这种随时随地存在的惊喜感,以及各种可通过一切方式促进用户、激励用户的方式,也就需要平台运营者不断去挖掘,去提出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样也会让我们承受巨大的压力以及风险,但唯有在高压和风险之下,成长才有机可谈。

当然,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样的事情,确实又有不得已的因素,比如遇到什么样的伙伴,遇到什么样的领导。若幸运,遇到一位开阔的有激情的领导,愿意给你时间,愿意接纳你的不足,愿意在适当的时候给你激励和鼓励;若不幸,也只好淡然处之,做好本分,时刻准备更好的启程。

写的有些凌乱,愿看过的朋友见谅,也接受良好的建议和讨论。谢谢。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点分享:关于从其他领域转做P2P运营,如何做好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