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非必胜,输的永远是人性

毒瘾,不仅仅体现在“毒”身上,它一直深植在我们身体内。


真相



“我们都还远未触及真相”,这句话有两层内涵:

一,是电影远未触及真相,这与国内的创作者有关,国产的红色背景的电影的,硬伤也就在于这样,因为所要描绘的人物与现实的距离,使得创作者无法深入的了解与接触人物,让人物缺少很多细节上的刻画与塑造。

比如说彭于晏饰演的卧底人员,他与女友的感情,他与线人的关系,这些内心戏份的刻画都显得过于的粗线。整个抓捕行动也更像是美国类型的军事行动,而少了中国特色。

湄公河行动原型人物之一的张洪峰,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在抓捕大毒枭的过程中,战友被枪杀,抓捕行动无进展,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母亲病危,公安部派人过去慰问,问他妻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妻子只说能不能让他回来几天,这样的真实情感流露,在电影中没能充分的刻画。

二,是我们观众远未触及真相,相比于世界上所施行的暴行,远比在电影中所看到的更为让人可怖,比如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发生在中国的红卫兵等事件,都无比说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暴行远远超过了人类可以想象的极限。

所以我很抗拒纪实电影,因为纪实电影对于场景的还原与人物的塑造方面,都如此的缺乏还原性,反倒是那些能够艺术性去烘托人物的佳作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容易抵达我们未能抵达的现场,比如黑泽明在电影《乱》中的诸侯,在片尾一人走出城堡,完全是超越了写实手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正义非必胜,输的永远是人性_第1张图片
《乱》

缉毒



何为“吸毒”?我想这是大多数缉毒片一直无法深刻的探讨的问题,我们预设的前提就是他们是犯错的人。有的人可能是被动吸毒,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人会主动去吸毒?

当我们排除了那些外部因素,认真思考那些主动吸毒人的动机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特质——时间过剩以及情感过剩。

为什么说时间过剩和情感过剩,有一个现状其实是可以充分说明,人均每年看电视的时间,看电视几乎成为大多数国家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对极限运动的渴望,甚至有人把它推崇到了与“觉醒”同等程度的地位,以至于很多人会用毒品追求这种极致的感官感受。

这么多无聊的时间和情感,如何让“人”得到满足,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这也从侧面上说明了,单单靠禁毒,是无法杜绝毒品的。或者说,毒品的替代品会层出不穷的出现,因为只要是愉悦身体的物品,或多或少都与毒品类似——麻痹神经。


人性


能够让我们上瘾的东西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毒瘾”的危害那么大?

不是他对人体的破坏性有多大,而是它如何瓦解你的人性。


正义非必胜,输的永远是人性_第2张图片


毒品催生利益,利益催生欲望,欲望又不断的推进毒品业的发展,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管是处于链条中的哪一个,都是能够推使人泯灭人性的。

比如在电影中,毒枭为了更好的控制人,选择那些没有思考的能力的儿童作为自己的军团成员,同时也让他们的破坏行为更具有了蒙蔽性。

电影中毒枭是怎么控制这样的未成年军团的,

一,通过毒品,毒枭让所有的未成年染上毒品,然后利用毒品的成瘾性,让他们无法丢下毒品,哪怕孩子逃离了毒窝,一旦毒瘾发作,最终还是会自己回到毒枭身边。

二,错误的认知,因为孩子没有分辨能力,当毒枭用金钱,用毒品等手段传达给孩子一个认知,只要和我过不去的就是敌人,是敌人就要消灭。在电影中,同样出现了和宗教自杀式殉教行为很像的行为,未成年冲进公安局投放炸弹。

电影中还有一个场景也特别能说明这样的关系,一群孩子挤在一堆,两个人坐在正中间进行赌博,押注谁用左轮手枪的俄罗斯轮盘赌打不中自己,可以看出开出的每一枪,他们眼中的恐惧,然后因为要在一群人面前逞强,需要赢得游戏,使得他们一步步的玩下去,直到一个孩子被自己开枪打死,所有的孩子表现出欢呼,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证明自己是最强的。


世界的边界线



中国电影犯罪电影,有一个很著名的特点,如果犯罪事件发生在国内,那么政审通不过,所以这些年来的犯罪片,不是歌功颂德,就是发生在异国他乡,《湄公河行动》不仅歌功颂德,而且很巧妙的发生在了异国他乡。所以使得《湄公河案》通过了官方政审,同时也让国家有意去推这部片子。

我想这样的暴力事件,这样的残忍事件,依然对于国内的观众有距离感,只是相当于把人物换成了中国人而已。难免我们会抱有这样一种想象,这种事件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我们要如何找到这样的一种界限,去衡量那里是发生暴力冲突的地方。

世界的边界线仿佛就是我们精神王国的边界线,任何踩在我们边界线上的行为,都构成了对我们的侵略,维护正义成为了我们正当行为的解释,而根植于我们自身的“毒瘾”谁又在乎呢?是的,谁在乎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义非必胜,输的永远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