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论》笔记:怎样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我们“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中国共产党党员是马克思主义者。党章要求,党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知道,学习上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即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够指导改造世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那么,怎样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毛泽东认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是求得直接经验的唯一方法。这个问题,毛泽东于1937年7月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文中作了详尽的论述。毛泽东说: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③〔带圆圈 的数字表示本笔记引用的内容在《实践论》原文中出现的顺序〕[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②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④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⑤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⑥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⑦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⑧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⑨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3]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做,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科学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科学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科学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科学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笔记这里省略几个具体的例子〕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⑪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4]。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即科学理论知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 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科学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科学方针,没有远大的科学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科学革命,就会引导科学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⑬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科学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对整个客观宇宙的认识也不例外。⑭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即客观宇宙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 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6]⑮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⑯
  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⑰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⑱

  毛泽东在《实践论》开篇就指出: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①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就这样认为:“整个现实世界的运转就是一个绝对精神自我异化并回归自身的过程。” 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人文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延续了这样一种异化的思路,但是他认为“异化的主体不是绝对精神,而应该是具有类本质的人”。道理很简单,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只是一个抽象的想象的产物,是一个颠倒着的东西,而感性的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在这一点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显然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他自己也说:“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了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7]

  这样一来,人对整个现实世界(现实宇宙)的认识也只能是从肉体感官的具体经验得来的。

  在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人从具体经验到或感知到的现实世界中的个别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找到或发现整个现实宇宙的抽象(表一个完整宇宙的“一尺”),从而开始升华发展到了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

  在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理论知识)中,人所认识的整个现实世界(现实宇宙)的运转,就是从具体经验得来的现实宇宙自身的完整抽象(表整个宇宙的“一尺”[8])的各种自我异化(即各种自我运动形式表现)并回归到其自身(与天文观测成果实证的宇宙距离阶梯[9]相印证而吻合、还与高能物理实验探测成果实证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表现相吻合)的过程。

陈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怎样认识物质世界​zhuanlan.zhihu.com



参考

[1]^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新的译文 是:“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 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全集 》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2]^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9页) 和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六节(《列 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3]^列宁.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 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4]^参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要理 解,就必须从经验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页 )

[5]^见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列宁全 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页);并见列宁 《怎么办?》第一章第四节(《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 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6]^见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三部分《理论 》。新的译文是:“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 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200页)

[7]^[学习强国慕课]. 周嘉昕. 《理解马克思》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个被放弃的传奇 3.4“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混战[S20180313800015].https://www.xuexi.cn/9027772deac41c6955ecb5e03ba8b449/b2e5aa79be613aed1f01d261c4a2ae17.html

[8]^陈江. 数学建模是宇宙自我量度的定量几何形式表现. 知乎专栏-算术几何与理论物理.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55325

[9]^陈江. 《杨振宁:高能物理的探索方向——物质的几何学结构》. 知乎专栏-算术几何与理论物理.https://zhuanlan.zhihu.com/p/64822147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实践论》笔记:怎样正确认识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