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经典诗意行走

内容摘要: 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增加语感积累,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环节中存在着盲目性、功利性以及学生在阅读中缺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的问题。本人在分析“名著导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和举措,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语文教学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是清代文学家张潮在他的《幽梦影》中对“美人”的诠释,不难看出有对形貌的看重,更有对精神文化修养的推崇,这正应了“文化,可以增加人的精神颜值”这句话。诗词是中国最敦厚的经典,也是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

一个初中生阅读的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消遣类的校园文化书籍,但这些书一般不会留下什么游丝一般的痕迹;二是学习参考书,这类书之于提高成绩和实现中考高考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梦实现了,谁还会记得当年的参考书上写些什么;第三类是就是经典名著,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关系到他的成长,包括未来他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应当未来的变化,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所谓经典,应该具备三个特质: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视觉材料变成声音,后达到对视觉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这个解释里的关键词是“主动”和“思维”。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阅读和教给学生的阅读是不是具备这两个关键词。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名人眼里的阅读:1美国小说家海明威道出了阅读的美妙:阅读名著你只需要去感受它,而不需要去解释它。2语言大师吕叔湘:问语文学习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3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不阅读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4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  我的教育理想》中说:每个时代的崇高精神都凝聚在这个时代的巨匠的著作中------语文教学要打破传统,让学生读完一定数量的名著,不读完就不能毕业。

一个人的“黄金阅读期”是8-14岁,特别是在10—14岁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那么,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那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将很难奏效。

我们不妨再从近几年的中考“名著悦读推荐”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题目中发现规律,这些考查的题目其实是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的。以前“名著推荐”设计的题目大多是作品作者、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者制作读书卡,谈感悟和启示,这些题目简单粗糙甚至僵化,学生和老师就可以按“药方”拿“药”就行了;而近几年的考题会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名著中的具体情节,来论证这一主题。这样的话就要求学生必须真阅读和深阅读,没有读过就做不出来,只靠死记硬背完全不管用。所以推进名著导读势在必行。

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

1、隐性的长久的持续的。如果从一本语文课本来讲,前面的六个单元注重的是解构文章,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应该着重落在名著导读这一块土地上。力于学生内在精神的构筑这一层面上,导读的作用尽管显得单薄,却毕竟是长久的持续的,影响深远。

2、给学生一个顺藤摸瓜的“藤”。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大部分中学生基本上没有在课内阅读名著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文学名著有所接触有所认识,名著导读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教师通过激趣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指点,教给学生方法或者引发他们自己去寻找方法,总结规律。只要授予这支“藤”,学生才能找到“瓜”和更多的“瓜”。

3、旗帜作用、导航作用。在快餐文化成为主流,碎片阅读成了常态的大环境下,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大可能形成。而文学名著有着被证明了的历史文化厚度,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他们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去靠近真正洗礼人的名著。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说:“如果不加以引导,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那么他们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或者把《水浒传》解读成武打片,《简爱》曲解成师生恋”,所以名著导读起到了最好最恰当的阅读方向引导作用导航作用。

“导读”的“导”主角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是学生。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才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所以我觉得,激趣就是为阅读导航。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结合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内(课堂、课本)是阅读的发祥地。如在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提前让学生走近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热爱生命》一文中的“这个人”就是“硬汉形象”,文学作品中还有《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作品的主人公同样是具备“硬汉精神”,结合具体情节来验证;将苏轼的所有作品进行整合,从中我们发现一个怎样的苏东坡,得到一些什么样的人生启示。所谓“大语文”就是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课外。

2、通过影视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比方“三打白骨精”“祥子拉车”

“一磅肉的转机”“小王子”等视频片段,或者像《猴王出世》《三国演义》主题曲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里要特别说明,禁忌利用阅读课整节整晌的时间放电影;我们播放这些影视作目的是为了激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阅读,而影视作品往往有加入导演的再创作;而且设若你在课堂上已经帮他“看”完了这个名著,谁还愿意去啃大部头呢?利用寒暑假来观看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作为丰富假期生活除外。

3、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而由于时代背景差异或民族文化差异,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一时半会难以钻进去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展示图片插图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丰子恺有关《朝花夕拾》的一些作品就是不错的素材。

4、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像“乐不思蜀、青梅煮酒、过关斩将、深入骨髓、一马当先”等这样的成语,可以让学生说出处,说情节。“林冲进了野猪林——诸葛亮哭周瑜——卢俊义上梁山——黑旋风劈宋公明——诸葛亮隆重对策——张飞吃豆芽——孔明大摆空城计——刘姥姥出大观园——孙猴子吃蟠桃—白骨精见了孙悟空——”等这样的歇后语也是能很好的达到激趣的效果;“—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上偏能用火攻.”这幅对联是对诸葛亮功绩的赞誉,也把《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概括了出来,不妨放手让学生在名著里找情节,讲故事。

二 .以悦读为基础

就是“走近”“亲近经典”“亲近名著”,而不单单是每册只导一部作品,许多名家的优秀作品都应该在我们语文老师的推介之列。具体做法:1、每周设一节晨诵课或单元主题阅读课

2、推荐补充阅读书籍   (茶余饭后)七年级:《智慧背囊》;八年级:《读者》 《疯狂阅读》;九年级: 《时文选粹》《哲思》

“授之于渔”——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终身阅读的意识。具体方法:1、制订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比方每天的阅读量,一本书的阅读时间等,可以通过班级阅读公示表呈现进度,形成竞争机制。2、在读上下工夫。七年级上册就 在“名著导读”前的“关于阅读名著”中介绍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1)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2)略读和精读相结合。3)做点读书笔记。4)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正如陶潜说的“爱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 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做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1)是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2)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3)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不自觉的模仿原作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潜移默化地领悟了阅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反过来由于亲身体验了写作的甘苦,才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因此,可以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三、以导读为桥梁

老师要利用好这节导读课,做悦读指导,导读设计;做到以活动为载体、展示为形式、收获是最终的目的;任务布置要具体。这里特别注意两点:1 尊重差异,激发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比方《繁星春水》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式,诸如“以诵读带品味,边读边品”;“批注阅读,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等。2 积极倡导,对话交流。以《西游记》导读为例,老师设置了四个环节:a你眼中的西游记是怎样的?

b配西游(招募演员、如何才能演好、文字配音)

c演西游(填台词、人物拿捏、视频配音)

d从人物中跳出来,品西游(小组交流、启示收获)。不难看出,这四个环节就分别体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多方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对话中碰撞,在对话中提升对作品的理悟。

3 评价机制要跟踪。比方利用“积分”评价、“档案袋”评价、“读书标兵”的评选等活动促进阅读的推进和深入。

四、与创作相结合

刚才讲到“走近”“走进”,但却不能因为一节导读课的结束而“走尽”,要做到“津津有味”,要做到“意犹未尽”,可行的方法就是和创作结合,像写游记调查、编写剧本、做演讲家、青春诗会;“手抄报”设计大赛、开展朗诵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故事新编等等,这里引用我在《囚绿记》一文写的《不死的常春藤》作为引子:

“1世界努力五光十色的时候  大地喧闹而显得浮夸 唯有你,倔强着一头绿意  在我窗前不动声色,勃勃生机  我屛住呼吸   品听一墙绿瀑,又默不相语2爱,是自私的魔念  我用一孔圆窗将她囚成一只小鸟  个唱,专属我的喃呢  可是她  固执倔强,她任性的向阳  将绿叶盛放成不倒的旌旗3那段韶华,和我的祖国  一直烽烟四逼  我,也被灵魂拷问  却从不敢将头颅降低  把生命活成一株常春藤  永远蓬勃,攀升出不死的希冀”

刚刚结束的爆火节目《朗读者》,每一期的开场白都可以作为作文的开篇。其实朗读也是一种创作,因为最起码它得过四关:字词关、感情关、技巧关和推广关,再次引用窦桂梅的那句话“琅琅书声,就是孩子们的朗朗乾坤!”

衷心期望,在名著导读这块领域,我们语文老师引领 (更用心、更执着、更专业的引领),学生可以爱上阅读、诗意行走,拥有更丰盈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伴经典诗意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