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盲婚的蜜月期

一场盲婚的蜜月期_第1张图片
娃喜欢在这条运河旁喂野鹅

据说关于幸福感,最简单的公式是用“现实”减去“期待值”。按照这个理论,我对自己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生活感觉非常好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期待值过低。

在我的闺蜜之中,只有一个人来过这个城市,而且也只是因为工作需要在普渡大学分校附近短暂停留了两天。当我迫切地追问她对于这个城市的印象,她非常简单地回答:“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三线城市吧。”我又接着问:“例如哪一个三线城市?”她露出颇为茫然的表情,然后很不确定地说:“安徽下面的某个城市?”这个评价对我有很消极的影响,以至于出发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处于担心自己要在一个沉闷小城里生活一整年的不安之中。

而在飞机即将在印第安纳波利斯机场降落前的整整十五分钟,我简直差点要晕倒过去:从飞机上往下看,所见之处全是绿色的——这辈子从来没看到过像这样铺天盖地般的绿色,我认为这一定是传说中的玉米地及大豆田。

到达这个城市的第二天是个周日,早上八点,我们从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酒店出门找房子,整条马路上居然空无一人。

幸亏没走几分钟就到了中央运河,绕着河边的小径走了半圈,便怀着惊喜之心对这个区域一见钟情。此地风景颇为秀美,带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零星路过跑步的、骑车的、溜狗的人,又平添了某种堪称岁月静好的氛围。就因为这条运河,我突然对这里的生活开始有了信心:有这样风景的城市,无论如何也不会太差。

事实证明,即便是这个想法也过于保守了。在当天的欢迎宴上,当地人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纽约时报》在今年一月份发布的《2014年该去的全球52个地方》榜单中,印第安纳波利斯赫然名列第34位。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感觉是天上突然掉下来一块馅饼,不偏不倚地正好砸中了我的脑袋。

后来我又仔细研究了《纽约时报》的报道,发现其青睐这个城市的最主要原因,跟它投入六千三百万美元建造了八英里非常适合骑行的文化路径息息相关。这条骑行路线连接了市中心的五个居住区,其中包括带艺术氛围的喷泉广场、议会大厦、州立公园以及若干当地名胜。它还吸引了欧洲的城市规划专家前来参观,以了解这个因汽车赛事而著称的城市是如何又能以适合骑行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果说我跟这个城市的关系可以用一场盲婚来形容,那么在这里的第一个月绝对是非常甜美的蜜月期。白天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大学校园里晃荡,旁听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讲座。还打着体验该城近几年如何致力于市中心复兴的名义,被不同的人带着去不同的博物馆、餐厅、酒吧、派对……

比我过得更滋润的,是七岁的女儿。本城居然还有号称全世界最大的儿童博物馆,对娃来说简直是至高无上的福利。而且她还学会了跟大自然亲密接触,没事就在家门口拿花生喂松鼠,在运河边揪面包喂野鹅(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应该叫Canadian Goose),又或者,趴在高高的草坡上一遍遍地往下滚……

当地朋友说,不少美国人对这个城市的感觉跟我一样:来之前他们把Indianapolis的后半部分发音调侃为 No Place(没有可以呆的地方)或Nap Place(适合打盹的地方),可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越来越喜欢这里,以至于舍不得离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场盲婚的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