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

也许你还记得高晓攀在《欢乐喜剧人》上表演过的《梨之园》,快板、折扇、京韵大鼓,几乎把戏园子给搬上台,以小见大的剧情能硬碰硬把人感动哭。

同样是情怀的极致,不过这次的《小先生》与《梨之园》走向了两个极端。

高晓攀的新作《小先生》,无疑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说其是相声,其实加诸了许多的情境表演,说其是小品,又基本由高晓攀一人一口来完成,说是喜剧范畴作品,其实有着许多的幽远之境,远非一个“欢乐”所能涵盖,说是后现代前卫作品,其实其中又有着许多关乎古典文学的思辨,细细看来,慢慢揣摩,回味悠长。

如果《梨之园》要让所有人都看懂,那《小先生》我就要让大多数人都看不懂。

还是言归正传吧,要看懂《小先生》,首先要从这个作品的名字入手。

【先生】:出自论语,古时后生学子想请教老师,达者为先指先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则不是个称职的老师,他只会背别人的诗、自己不会写诗,嚷嚷着要教学生们追女孩,自己却在女孩子面前碰一鼻子灰,就连【小先生】的名号也是自封的。可以说,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荒诞式讽刺的基调。

《小先生》的故事结构,是一出高晓攀独自演绎的独角戏。不变的是主角,不断变化的则是背景幕布,那后面不知藏着什么神秘兮兮的东西,只能从边边角角去隐约感受。

爱情与追求爱情

小先生在学生们的怂恿下,开始亲自出马表演一招追女孩,可这招式是不是旧了点——花前月下油纸伞,赋诗一首赠佳人,这是什么年代的画风了?

果然便遭到了嫌弃,嫌弃他只会背诗不会写,而小先生一语点破:你分明就是不想在一起。回到学堂,他又不断自言自语道:无论什么时候,诗词都很重要。

这时候有意思的来了,撩妹挫败的小先生勒令学生们背诗词《逍遥游》。

没想到背着背着,学生们竟然把辽阔恢弘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给改成了《一人我饮酒醉》,而且都背得津津有味。

而在一旁的小先生直接听傻了眼,自命熟记唐宋元明清诗词歌赋的他竟然完全听不懂学生们在背什么。到了这里,一个【沉浸于传统文化、向往纯粹爱情的时代落伍者】形象开始丰满起来。

他抱着强烈的不甘,试图用民国大学者沈从文追求爱妻张兆和的方式继续寻爱。

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沈从文一封接一封地给张兆和写炽热的情书,却遭到了顽固的拒绝。沈从文伤透了心,去向校长胡适辞行,胡适追问出了事情的原委。胡适是个爱才如命的学者,他劝沈从文留下,并答应帮助他促成此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兆和的态度逐渐产生了变化。他们通了四年的信以后,终于有了结果。当时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千里迢迢地跑到张兆和苏州的家中,正式向她求婚。

结果再次被嫌弃惨遭失败,显然,他愿意做沈从文,可惜对方并不是张兆和。

愤怒的他将自己所有的诗词全部抛向天空,再次追求女孩时他完全改变了嘴脸,把诗词换成了一朵玫瑰花不说,还讲起了俏皮话和段子,试图用幽默打动对方。

来感受下这堪比泥石流的段子:

-刚出炉的包子千万别吃?-为什么?-烫。-对了,鸡屁股也别吃。-为什么?-因为鸡从来不擦屁股。

如此尴尬的幽默当然无法打动这名女子,名为【南国】的她搬出了【红豆】做为挡箭牌(此处藏梗,因为红豆生南国),红豆一声令下唤出无数把【枪】指着小先生。

子弹与玫瑰的画面,似乎寓意着生命与爱情的天人冲突,而面对艰难抉择,小先生选择了告饶。

什么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竟全是屁话。

见此情景,对方不禁耻笑起来:百无一用是书生。

没想到这句话成为了导火索,让小先生潜在的文人风骨终于爆发了,全面开启嘴遁模式,就像这样:

他重新开始娓娓道来,向心上人表达自己深沉的爱意。这次他没有用别人的诗,更没有俏皮话,字字句句全是真心话。对方默默收起了所有的枪支,画面一度非常感人。

可惜结局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到最后,小先生还是孤独一人在纷纷飘雪中伫立。

几经周折,他方才悟出人生真谛:

何为情爱?一日三餐,晨幕日常。良辰美景,娶你为妻。

主人公虽然表面上名为教书育人的小先生,实际上整台故事也是他个人从男孩到男人的变迁与成长。缘分不会不辞而别,只会姗姗来迟,你不要担心。

故事大致说完,你可能会想:

《小先生》是个没头没脑的爱情故事。

不对,这只是我眼中的《小先生》。一千双眼睛,可能会看到一千种《小先生》。这个作品实在太复杂、太深刻,曲折起伏的段落结构中,不知到有多少种情绪糅合其中想要一一表达。

学生们喜欢喊麦、瞧不起《逍遥游》,是不是对快餐文化取代传统精粹的悲哀?诗词、书信这些旧年月的浪漫被视为无聊透顶,是不是感慨社会爱情变得既物质又现实?满腹经纶的才子被形形色色的旁观者轮番唾骂,是不是讽刺当下”只知戏子、不识将军“的怪现象?

-不知道。他没有明说,所以不知道。

若只是从表面文章所评析,其实《小先生》所表现的,是小小读书人的狡黠,生存于这个俗世,被诸多的诗文名句傍身的读书人,总是自恃高人一等,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支撑着他们油腔滑调,支撑着他们狂妄自大,即便是在现实摔到头破血流,满地找牙。这是一种很强烈的自讽,往而有孔乙己,而今有小先生,当我们看到高晓攀沉溺于诗句中,沉溺于沈从文的名句中不能自己的时候,也会扪心自问,究竟,文化能带给我们什么?

但在笑过之后,其实会发现,《小先生》讲述了一种孤独,这种孤独虽然不是与生俱来,却是在人的成长过程,逐渐的感悟出来,就如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当我们饱读诗书,当我们熟读名句,当我们唇枪舌剑于街头,凭三寸不烂之舌苟活于现世,才发现,这些自以为的宝贵知识,实则万无一用,别说安邦救国,就连泡个“姑娘”,都可能招来大嘴巴子,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如此大的差距,恍若相隔于天地间。

但,《小先生》并没有禁锢于对文化的批判,而是通过高晓攀的“小先生书院”,给众多的观者,带来了这样一场生动的人生课,何为文化?何为浪漫?何为情爱?人生如大浪淘沙,文化同样如此,当铅华洗尽,其实人类最基础的需要,还是最质朴的情感,无论是青梅竹马的回忆,还是两小无猜的当年,甚至是街头邂逅的机缘……一幕幕皆如过眼云烟,唯内心所守护的一片赤诚,才是任谁也无法抹去的永恒记忆。

一个长度大约15分钟的《小先生》,其实所覆盖的信息量巨大,台前的高晓攀,谈笑风生,挥斥方遒,身后的活动幕布,设计精巧,构思精妙,一众幕后演员极尽所能为前台造势,无论是书声郎朗的书院,还是花前月下的池塘,抑或烟雨蒙蒙的江南……方寸之间,任由高晓攀在其中驰骋、游荡,带来满满的怀古气息,或许这是史上人设最复杂,最艰涩难懂的情怀相声剧 ,一遍两遍,或许也只能解出其中的皮毛而已,总之,相当值得琢磨的作品,其所涵盖的内蕴,早已超出了惯常于快餐文化的观众的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小先生》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物设定和内核设定,无论是由浅入深的爱情主题,还是愁情满腹的文化角度,甚至是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更深度解读,《小先生》注定是一部充满了争议的作品,这种争议,不仅仅在于整部作品的可供解读内涵多多,而且也在于作品从多个角度注入如的大体量思维,但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答案?估计没人知道,也不会有确切的答案。

就如常说“真正厉害的作品是无解的”,究竟从《小先生》身上读到的是快乐?是忧郁?是哀伤?还是放空一切的豁然开朗?必定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庆幸的是,至少,这是一部值得我们一再解读的佳作,那些小思绪,小感动,小淡定,小落寞,莫不都是被《小先生》所击中的小感觉。

不夸张地说,《小先生》是一部:第一遍看时云里雾罩,第十遍再看回味无穷的作品

百无一用是书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