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VS“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两句并不矛盾,理解这两句应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如今的现实意义。

一:何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句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写《励学篇》,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脱不开关系。宋朝一直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更是直接定下了国策,推崇文治,推崇科举,官员多选用文官。但要知道,宋朝承五代十国后建立,经历了那么久的战乱,当时的社会风气读书的人并不多,肯用功读书的更是少之又少,也就是没什么文人可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赵恒亲自写《励学篇》,写下千古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为鼓励更多人去考取功名的,也就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可以说,在当时的背景下,确实读书就是唯一出路,或者说90%以上的机会都是留给读书人的。

那么到了现代,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毕竟不可否认,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并不是通过读书这条路实现个人理想,获得自己的“黄金屋”的,他们走别的路也照样过得很好。

我认为这句话放在现代,理解主要有两点:第一,读书不可否认是有用的,甚至可以说仍是现代很多人出人头地的机会,毕竟高考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现今最为公平的考试制度了,很多人就是通过高考博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很多通识,技能,基本素养也都是通过教育得来的。第二,现今社会,读书绝不是唯一的出路,社会是一所更好的学校,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选准那条最适合你的路,成功的例子照样很多。

综上,“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放在当下不如理解为“劝学”吧,不论你选择哪条路,都需要学习,学习知识技能,学习优秀的前辈,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当然读书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途径,所以这句话放在当下仍旧是很实用的。

二,何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同样的,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写下此诗时“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愤愤不平,出于自嘲精神,写下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其实我们很多人现在对这句话是有误解的。诗人写“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因为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因此有些愤世嫉俗了。但实际上并非书无用,只是由于时代背景没有机会而已。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所有读书人都无用了。

当然,这句话放到当代,我们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多处于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书人的自嘲,在苦闷尚未实现个人理想的时候,自嘲一句自己没用,肩不能提,手不能抗,除了会读点书尚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真是没用啊。这些权当自黑放松了,但是自黑完后还是会继续努力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严重的,是指一个人读书方法错误,不知变通,只知读死书,越读越呆板,就比如有些人读了十几年书,却只懂考试,实操技能却一塌糊涂。这时候就是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但不可否认,第二种情况,也不是读书这一行为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读书方法。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与“书中自有黄金屋”矛盾,且两句话无论古今依旧通用,只不过是将读书这一具体行为变通为“多学习”,是“劝学”,是灵活变通为自己而学。

常听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努力学习吧,会有我们的“黄金屋”的,只是我们要等。

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中自有黄金屋”VS“百无一用是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