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位同事办公桌上放着两本新买的书:《经济学原理》和《国富论》。顿时,我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慨叹:“这都是要【啃】的书啊!” 确实,我暂时是没有勇气买这种书来读的,即使买来估计也是屯着落灰……
其实我还确实屯了不少书。打开微信读书APP的电子书架,上面有不少书还没有翻过,其中也不乏艰深的经典书。有些是平台限免活动领的,有些是平台推荐或者特价时买的。更不要说,早年下载的那些Epub,PDF格式的电子书。
我虽然之前也总结过读书方法,写过《3Q阅读法》这篇文章,不过主要聚焦在拿到书之后的阅读方法上,忽略了一个更大维度的阅读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大量等我们阅读的书籍?
1. 逛书店模式
想想我们逛新华书店的经历,书籍数量足够多,多到我们根本没法一本本看完。现在逛实体书店少了,但电子书平台也是一样,而且电子书平台的促销方式更是花样繁多,一不小心就屯了一堆书。
为了把那么多书读完,很自然的会把书分成【想读列表】和【读完列表】。我甚至还做了个【收藏列表】,一些机缘巧合获得的(比如平台限免),几乎不可能去读的经典国外小说(比如《世纪三部曲》),大多会加入这个列表。你会发现,书籍列表的方式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豆瓣上组织书籍也是按照想读,读过和在读来进行区分的。
那么多书,无形之间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压力,然后我们就去研究速读方法,提升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时间。然而,这些动作效果寥寥。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而逛书店模式让我们偏离了目标,让我们的动作变形。
以读完与否划分书籍列表就是一种动作变形,让我们只聚焦在【读完】这件事上。阅读中间遇到问题了,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貌似记得其他书籍或互联网资料也有相关内容,我们没有时间去查询;一些好书没读透似懂非懂,我们没有时间去重读一遍……
两千年前的孔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但如果大量的待阅读书籍让我们没时间思考,哼哼,不迷茫才怪呢。
2. 做研究模式
所以,我们应该转变【逛书店模式】为【做研究模式】。
做研究的时候,目标是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书籍只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同样的工具还有互联网资料或者请教高人等等。无论是用什么工具,解决问题就好。
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读书,有些段落应该一翻而过;有些段落应该反复读好几遍;有些段落应该停下来去思考;有些段落需要去翻开其他相关书籍或者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心中存着问题,你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做。
带着问题去读书,应该把问题写下来。如果不写下来,读着读着就被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者自己要快速读完的老习惯带走了。不但要写下来,还应该维护一个问题列表,随时有问题都可以加进去。这样,用【问题列表】代替书籍的【想读列表】,你总有需要研究的课题,多幸福!
3. 问题从哪里来呢?
首先,咱应该有点好奇心,对不?自己没啥好奇心,小孩子总是有的。孩子问你个问题,你不知道,那就把它加入你的问题列表呗。
其次,我们一般每天都会或多或少的读一些开拓视野的资料,比如得到APP的知识内参;比如订阅的公共号;比如微信朋友圈等。视野性资料用来开拓视野,但同时可能产生问题。如果你放过去了,那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如果你及时记在问题列表上,它就留下来了,成了你下一阶段阅读研究的起点。
第三,一本刚拿到的新书,不管是怎么拿到的,平台推荐也好,名人推荐也罢,总归到了你手上了。新书放在那里你暂时不想读,希望某一天有空翻开它,但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只会放在那里屯灰。而花十几分钟略读一下,读读序言、目录、甚至豆瓣书评,尝试找出一两个自己感兴趣,同时书中又可能有解答的问题,把它记在问题列表上。这样,你成功地把一本待读的新书,转变成问题列表中的一两个问题。
第四,在你带着问题去读书的过程中,无论你是第一遍读本新书,还是第N遍读本经典书,都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冒出新的问题。别犹豫,记在问题列表上。
利用以上几个途径,你的问题列表的问题,或许会不停的加下去,远超过你研究解决它的速度。那就可以加油做研究了。
4. 工具和流程
用什么工具来维护一个问题列表呢?其实问题列表就是一种特定形式的todo清单,用你常用的清单工具,一般都可以解决。什么,你没在用todo清单工具?那就从【滴答清单】开始吧。很久之前,我还写过一篇用滴答清单来构建GTD系统的文章哩。这个软件,免费版的已经足够好用了,你想付费我也不拦着。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很容易画出一个流程图如下。我们还可以看到,问题列表是整个流程的关键。它就像是GTD系统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收集箱,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流程把自己构建的系统运转起来。
文章写到这里,我感到很轻松。逻辑讲清楚了没有我不知道,至少我自己是想明白了。当然,践行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3Q阅读法
如何构建简单实用的GTD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