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访问层


本章内容:

  • 物理地址
  • 网络体系
  • 以太网帧

网络访问层与OSI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大致相对应

  • 物理层
  • 将数据帧转化为适合于传输介质的比特流
  • 在接受端,将比特率重新组合成数据帧
  • 数据链路层
  • 介质访问控制(MAC):提供与网络适配器连接的接口
  • 逻辑链路控制(LLC):经过子网传递的帧进行错误检查, 并且管理子网上通信设备之间的链路

简而言之网络访问层做三件事:

  1. 提供网络适配器的接口(物理寻址)
  2. 对物理网络中的数据进行错误控制
  3. 将数据块转换为有效通过传输介质的比特流

网络体系

网络体系包含对物理网络的定义,以及该物理网络上定义的通信规范。
规范包涵这几个方面:

  • 访问方法

共享传输介质的一组规则,避免数据冲突

  • 数据帧格式

把网际层的数据报以预定的格式封装成数据帧

  • 布线类型

线缆类型

  • 布线规则

线缆的最大和最小长度,电缆连接器的规范

一些常见的网络体系
  • IEEE 802.3(以太网):最常见的网络体系
  • IEEE 802.11(无线网络):常见无线网络技术
  • IEEE 802.16 (移动通信技术):用于移动通信长距离无线连接技术
  • 点到点协议(PPP):Modem通过电话线进行连接的技术

以太网

以太网是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在典型的以太网上,全部计算机共享同一个传输介质。以太网使用称为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方法,来判断计算机何时可以把数据发送到访问介质。

CSMA/CD:

所有计算机都监视传输介质的状态,在传输之前等待线路空闲。如果两台计算机尝试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计算机就会停止发送,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然后再尝试发送。

以太网在低负载的情况下运行良好,但在大负载情况下会由于冲突的增多而影响性能。所以需要像网络交换机这样的设备对流量进行管理,减少冲突的发生。

早期以太网经常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但是现在大都是把计算机连接到一个网络设备上。


以太网帧

  • 导前码
  • 目标地址
  • 源地址
  • 可选的VLAN标记
  • 长度
  • 数据
  • 帧校验序列(FCS)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访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