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捕蛇令反而使蛇越来越多

为什么捕蛇令反而使蛇越来越多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关键词:捕蛇令 激励 目的 人性
共计1709字 |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19世纪80年代,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耍蛇人是世界有名的,同时,印度的眼镜蛇也是数量众多。对于印度人民来说习以为常的眼镜蛇,却给英国殖民者带来了困扰,经常有被蛇咬伤的事故发生。

于是,英国政府为了减少印度德里的眼镜蛇数量,规定打死眼镜蛇可以领取赏金。这看上去是个好办法,可以有效的激励当地人消灭眼镜蛇。但是,让人费解的是,眼镜蛇的数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增加了。

为什么英国政府的激励制度起了反效果呢?这里先容我卖个关子,让我们先从老子的道德经说起。

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

老子在道德经里曾经说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段话说的是,如果把价值高低作为区分事物的标准,那么,因为人们喜欢价值高的,厌恶价值低的,所以,低价值的就会冒充成高价值,高价值则会歧视低价值。

打个比方,以人的道德为标准,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君子得到褒奖,而小人则被唾弃。没人喜欢被唾弃,于是,很多小人会假装成君子,从此,世间有了许多伪君子。

再比如,商品有品牌之分,名牌产品卖得好,杂牌产品买的差,因此,山寨产品诞生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会迅速根据激励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google对员工发明专利最初有不错的激励机制,但是后来为了省钱,大幅降低了对员工申请专利的奖励。领导层认为,他们不断向员工宣扬专利的重要性,相信员工不会因为少了1000块钱的奖金就不申请专利。

这样做的后果却是,google人均申请专利数量锐减。后来,google改变了政策,申请专利可以获得10000美元的奖金。很快google便进入了专利榜的前10名。

错误的激励是好心办坏事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所以,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然而,人们往往是对激励本身作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作出反应。所以,大概你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在英国政府发布捕蛇令后,印度的眼镜蛇反而越来越多了吧?

没错,因为当地人发现,眼镜蛇可以换取奖金,所以他们开始圈养眼镜蛇。后来,英国政府无奈之下,只得取消了赏金。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也发生过。在十九世纪的中国,政府为了保护恐龙化石,对于向政府上缴化石的村民,予以一定的奖励。结果,政府发现收到的化石都是破碎的。原来,村民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励,把原本完整的化石弄碎后再上缴。

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是好的

好的激励机制会将目的和激励联系起来。

河豚味道鲜美,但是却有剧毒。仅一只虎河豚肝脏的毒量,就能导致32人死亡。古人嘴馋,想吃河豚时,除了使用各种方法去掉有毒物质外,还会禁止最小的孩子食用。为什么呢?这是为了防止全家都被毒死而特意留下的一点香火。

日本人爱吃河豚,烹饪工艺和安全措施也走在世界前列,每位河豚大师都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至少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当然,河豚大师的待遇也是极其的高,烹饪河豚的过程也极其严格,仅仅是加工去毒环节,就要经过至少30道工序。

相比于严格的培训过程,考试就要显得简单得多:只要你敢把自己烹饪的河豚吃掉,就算考试合格。其实,每次考试,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考生临场放弃品尝自己亲手做的河豚。在餐厅吃河豚,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厨师端上河豚后,必须自己现实吃一块。

对于厨师而言,丰厚的报酬自然不错的激励。而厨师必须先品尝自己烹饪的河豚,这就和目的“制作出安全的河豚 ”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好的激励机制,是将双方的利益联系起来,比如将厨师的利益和顾客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方面,美国军方就做过很好的示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的降落伞合格率为99.9%,这意味着每1000个伞兵中就会有一个死于非命。所以,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达到100%的合格率。

但是,厂家认为这个要求过于苛刻,无法达到。于是,美国军方改变了检查降落伞品质的方法,决定让厂家的负责人亲自使用降落伞,来检验其质量。最终,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100%。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它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基因当中。改变人性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了解人性之后,制定符合人性的制度,将目的和激励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达到真正的共赢。


喜欢就赞一下吧!
我是江浩,爱读书,爱思考,爱践行的工科男,这里是我思考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捕蛇令反而使蛇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