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三读《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

              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周末的夜晚,本想着休息来着,翻看着朋友圈,看到林冬梅老师发的一条朋友圈“加完班回家,故意走村道,顺便家访调研,偶遇春天里的‘野蛮’生长。”冬梅老师发的三张孩子的照片,真的是让人感动也感慨。他们小小的身躯真正诠释了他们是家庭中的一员。而看着自己的孩子,想起自己班里的孩子,五指不沾阳春水。孩子作业未带回家,担心被老师责罚,更为了不想让孩子自己承担自己抄题做的麻烦,而违反学校规定离校后不可能回校拿作业的规定,不顾学校警卫阻拦闯学校。作业事小,然而家长们是否意识到你教给了孩子什么?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在校学习的能手,却是生活的弱者。于是,我总会看到这样父母庇护下的孩子,总是会习惯地先想到自己,总是会因为自己的一点点不乐意就躲避。于是,我在想,我们在强烈学校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活动的同时,更需要更多的老师和家长有新的教育理念。


图片发自App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刚开始阅读张博士的《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时,我总在想:在校学习活动、在家学习活动、社区学习活动、游学活动究竟在人的成长过程占据了多大的比例?一遍遍地阅读,让我开始明白,这四类学习活动并没有具体的比例,它们的存在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是不一样的。正如,张博士的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中提到“每种学习活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无论是“在校学习活动”、“在家学习活动”、“社区学习活动”、“游学活动”都是不可取代的,从人的终生发展来看,学校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显性的,而在家、社区、游学活动隐性因素更多些。我相信但凡客观且有方向的教育者都会明白一个孩子仅在优异的成绩一定是不够的,这不足以让一个人完美,不足以让一个人充分成长。联系我们的寒假生活研究,我总想界定它是哪一种学习活动,却发现它融合了所有的活动,寒假生活研究是在校学习活动的延伸,有时是对在校学习活动的体验;是在家学习活动的强化和外显;是社区学习活动最恰切的空间;是游学活动的最佳时段。然而,一个寒假的研究,总是会给我带来许多疑虑:如孩子们究竟参与了多少?如家长是否真的放手?如孩子们主动策划的有多少?如孩子们的意愿是否真的体现?诸如此类的疑问总是会让我觉得研究的不够。

                基于学生主体的问卷

    在17年的寒假开始前,抛开以往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问卷,我开始只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下面仅呈现粗略的问卷分析:

1.在去年的寒假生活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温故才能知新,才能更新,一年过去了,在孩子们心中,去年自己策划的寒假生活又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从孩子们的问卷中,不难看出,他们喜欢与父母一起出游,喜欢与爸妈一起游戏,有12位孩子提到喜欢亲子旅行与活动,他们期待父母的高质量的陪伴;另外,他们对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与小团体体验活动非常热衷,孩子们有探究的渴望与小伙伴共同体验的兴趣。也就是说对他们而言,假期是感受与父母、同伴相处并体验生活的空间。

2.你觉得哪项活动或作业让你收获最大?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紧抓孩子的成长点才能发现活动的真正价值。此题中有16位同学选择了各种理财活动对自己的促进,但这些理财活动却是暑假的,并非是寒假的,看来大家对于自己亲自组织策划的活动有深刻的印象,并乐于去做。除此之外,小团体活动、自己当家、出游、传统习俗的体验都给不同的孩子的成长需要。

3.你觉得我们的寒假可以如何融合财经素养?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因为暑假的财经素养体验活动,孩子对融合的点还是相对局限了,提到最多的的“买卖东西”有10人,如何赚、攒、花钱有6人,财经职业体验有2人,存银行、合理规划压岁钱有3人。经过一个暑假的体验,孩子们虽然知道了一些初步的理财知识,但对于如何分配,如何规划还显得相当的稚嫩,而这也是我们需要引导与思考的维度。

4.你希望在寒假中老师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完成寒假的生活规划?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关于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知道对于孩子而言,老师在假期重建中占了什么样的位置。从结果来看,参加、策划活动有8人,制作手册有5人,推荐阅读、提建议的各3人。看得出孩子们对老师有更多的依赖,对于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还不够自信,期待老师有更多的过程指导与引领,希望老师提供更多的框架,以便让他们更多的实践与操作。而本次寒假将更多的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5.你期待在你的寒假生活中,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相对老师的角色,父母的角度对于孩子来说,似乎更合理。有11位孩子觉得父母应该是伙伴,有6位孩子认为父母在活动中应该充当助手,有3位孩子觉得父母是活动中的一员及父母应该在活动中提出建议,甚至还有2位孩子提出父母应该像老师一样指导他们的生活。看得出,孩子们对父母并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他们更期待父母合理参与即可。

6.对于今年的寒假,针对我们的阅读、财经、生活你会什么样的具体的想法?或者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请详细写下来)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从问卷结果来看,有17个孩子认为阅读是假期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有5位孩子提出希望独自出去旅行,能多一些小小集体的活动。在短短的20天左右的假期中,出游、活动显得比较仓促,而孩子们觉得能够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会更实际。还有2个孩子提出可以尽情地玩,“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怎么玩才能玩出名堂,才是我们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

7.对于压岁钱,你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吗?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压岁钱都是由妈妈保管的,自己只是过了个手,而现在基本都是给孩子,由父母代替存取的。我想知道的是,班里的孩子有多少可以真正支配自己的压岁钱,他们会如何分配?从结果来看,有21位孩子选择了存入银行或购买理财产品,还有6位孩子是给父母支配的,有2位选择了交学费,有3位选择买文具、买书等,有5位孩子觉得可以捐赠或献爱心。孩子似乎对压岁钱的分配问题并没有细致的思考,或许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更多的权利去支配这笔钱,所以答卷的答案显得比较单一。这也是我本次寒假想重点解决的问题。

            基于学生主体的活动思考

      既然,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根据张博士文中所指“从参与程度看,可以将学生分成主动参与、被动参与、不参与三类”,我便想结合寒假研究,来分析学生不同的成长。

      1.主动参与型:这些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经常发起活动,主动探索,不仅能够努力达到教育相关者的要求,而且还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班里这样的孩子其实不多,因为这需要孩子具备强能力、强心理。当我发布活动要求或任务时,主动请缨的孩子不在少数,但是到后来往往会虎头蛇尾,更多的是领了任务,自己不做,全全交给父母了,久而久之,疲于组织的家长开始厌倦。从一年多的假期实践、学期体验中,小何、小陈同学是最明显的两位发展最快的两位。小何同学在寒假中的发起的活动,有23位同学响应,并有序有效地进行队旗设计投票、小队分工、过程策划以及最后的报道分享。小陈同学假期自制手册让人眼前一亮,期初对于教室布置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他在方案通过后,便开始招兵买马,着手布置。在周五刚结束的省微队课录制中,他们也是主力军,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材料的搜集和PPT的制作,仅练习了两次就上场录制,整个录制过程让我惊叹。全班同学都参与的录制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高效的配合。

      我不断地思考,这两个孩子为何能脱颖而出,除了自己的努力,更有家人的配合和支持,两位同学的父母都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总觉得孩子不仅仅需要学习好,更应该锻炼能力。于是,我是否可以说:在家的学习活动是主动参与的强大支持力?

      2.被动参与型:这些人能够努力按照教育相关者的要求行动,但缺乏主动性,很少自己发起活动。在一个班级中大多数是这样的孩子,从上面的问卷也不难看出,孩子们喜欢一些省时省力的活动,喜欢活动,但不喜欢策划、组织,怕麻烦,觉得累。从寒假小何组织的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喜欢参与,听从安排或者就是跟从也是开心的,关于能成长多少,能收获多少,他们不考虑。孩子这样想我依然觉得是正常的,因为一开始就完全让孩子自主策划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协助。孩子喜欢让他人听从自己的,但又有许多担心、害怕,不敢做,羞于做,更多是来自于心理的恐慌。那么,这类孩子可以在学习活动的生态体系中,多参与一些社区学习活动和游学活动,可以先从身边的活动,跟从活动开始体验。或许,这样的活动体验更适合这类孩子。如小刘同学就是从胆怯开始走向大胆策划的,其中父亲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不参与型:这些人是活动的旁观者,既不主动,也不努力,甚至还经常干扰活动。在一年的假期实践中,全班仅一位同学全程没有参与,这是一位很特别的孩子,从入学到现在三年半时间里,我从没有见其父母,班级群里也没有父母的身影。原因在于父母常年在外地开超市,放假就接到了外地,开学才回来,我只有其舅舅的联络方式,建议让他在当地开展,可以与附近的伙伴一起体验,可是被拒绝了。我相信孩子有参与的渴望,在完全可以呈现不同组合不同形式的假期体验时,却这样放弃了,于我于他都是损失。

      基于以上的分析,无论是哪样的学习活动,都是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能起到最大的学习效果。整理到现在,我越发觉得这不仅仅是给中国班主任看的书,它适合于所有有心致力于教育的人士。如此看来,此书此文在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视野。更在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中真的只有这四种吗?各种学习活动对于不同孩子起到的发展动力又会有多少?如何让这几种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融合、融通?

      阅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总能触动我们原来脑中的前概念,而形成新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二十四: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程 露201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