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沟通:参透对方真实的本意

    人体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处理器,在你接收到信息后,经历过体内各种复杂的加工,根据你的习惯、经验、理解、方式给予对方回馈,而你所反馈出的内容,可能早已不是对方想要的,甚至不是他所说的那个样子,更难以是他期待的回应。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和一个人沟通怎么那么难,甚至还有时候感觉,怎么就不像在一个世界里,更有时候感觉误会从生。

  再看《亮剑》,血气方刚的李云龙在去丈人家娶老婆的时候,对着书香出身的田老爷子掏出枪来说:“我掏枪怎么了,你问问这个枪什么时候杀过老百姓……”田老爷子见状也不示弱:“我田某,一生只屈服于真理,还没有惧怕过什么手枪,你开枪打死我,我也不会同意,还威胁!”

    矛盾、误会和分歧就这么产生。在李眼里,党绝对是保护老百姓的,他要证明。但是在田眼里,李的部队赢了后就会霸民女,所以要通过面对手枪的不畏惧来显示自己的清高。有时候明明看到了一个动作,然后就触动了自己所有经验进行解读,然后开启了自己的应对模式,然后冲突。实不知,那并不是对方的本意,我们并不能了解真实的彼此。萨提亚分析了人们在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后到做出即时反应之间所发生的内在过程,称为“互动的成分”或“互动的要素”。互动成分技术主要用来透析互动中的成分,关注我们在接收信息并加工信息时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互动成分技术可以视为近距离审视我们内部沟通过程的技术。它是萨提亚发展出来的主要改变策略之一,是被她称为“改变工具”的干预技术。互动成分技术主要探讨了两个影响我们互动模式的因素:

(1)我们在加工信息时所使用的经验和规条。萨提亚认为,我们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如何应对世界,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我们期望别人如何对待我们自己。那时候我们发展出了很多对世界的看法,认为人就应该是怎样,世界应该是怎样。例如,“人应该是诚实的”“男人都不靠谱”“我是不值得被爱的”“当他不说话,说明他对我厌烦了”,等等。

(2)我们容易对发生的事情产生怎样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我们的防御手段。当我们接收到信息,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习惯感觉良好还是很差,是习惯先否定还是肯定,是习惯先逃离还是回应,这都是我们的应对风格。

  互动成分技术无论是作为自我觉察的工具还是作为心理师治疗的工具,都非常有效。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对信息的应对过程,可以让我们鉴别出哪些是之前学习到的经验,在对我们的现在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并替换为更加相关的、最新的、健康的互动方式。萨提亚认为,一旦我们了解了自己所遵循的内部加工过程后,我们就可以做出决定改变那些过程,改变应对风格。阻碍一致性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过去经历中的经验在控制着我们。使用互动成分技术的目的则是为了让我们回到当下,在当下具有更真实的连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有一个在当下自由流动的互动过程,而更少地受到过去经验的污染。

在自我探索及对来访者的治疗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学习作为目标:

*改变我们的应对模式,学习一致性沟通。

*提升自我价值感,重新认识自己。

*将旧有的控制我们的规条更新为我们可以参考的经验。

*降低防御,用更开放的心态应对。


互动的过程在我们的互动中,从信息传递者A发出信息,到接收者B做出回应,共经历八个过程:两个外部过程和六个内部过程。两个外部过程即A对B的信息发动和B对A的回应。

六个内部过程分别是:

1.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很少有人能正确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没有人可以报告出我们真实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在一些侦探的客观训练中会训练这些项目,但是我们常人却很少能区分真实和自己的以为。这是一个客观的观察,仅仅像摄影机一样记录。对方说过哪些字眼,声调及音量如何;对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做了哪个动作。我们的感官直接接收到了哪些信即使我们看到的与我们的经验不一致,与我们学习到的不一致,也要真实地认清这个步骤:我们感官直接读到的信息是什么。

2.对于你看到和听到的,你赋予了哪些意义?

赋予的意义要与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区分,我们常常将自己赋予的意义、自己以为的事情认定为真相。更让人感觉可怕的事情则是,我们常常在自以为是事实后不找对方核对,就认定为这就是对方的意图。有一男人出差回家后,从门外听到妻子的房间里有打呼噜的声音,于是伤心欲绝,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我们离婚吧”,然后就丢掉手机卡远走他乡了。三年后,他们再度相遇,妻子问为何。丈夫在阐明了原因说家里有男人打呼噜后,妻子一笑而过:那是瑞星杀毒的小狮子。这则故事里,丈夫听到的只是“呼噜声”,赋予的意义是“这是男人的呼噜声”,进一步赋予的意义则是“家里有男人,妻子有外遇”,他还可能赋予的意义有“她不爱我了”“她背叛我了”,这一系列的“事实”都是男人赋予的,但是他误把赋予的事情当作“观察到”的事实了。

3.对于你所赋予的意义,你有何感受?

感受是赋予意义的结果,而不是我们客观看到或听到的结果。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艾利斯用合理情绪疗法阐述了这个过程:并不是事件A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感受C,而是经我们对事件A的非理性信念和想法的折射后产生了感受C。

4.对于这些感受,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感受的感受是基于你对某一特定感受的规条及你对感受所做的决定,也就是你是否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会不会压抑和拒绝自己有这种感受,会不会因为这种感受产生羞耻。当你去仔细聆听你的感受,你会聆听到感受背后还有一种更深的感受,那是你心底的呐喊。

5.哪些防御机制被触动?

防御机制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意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的心理反应机制。即人受到刺激的时候,用怎样的模式应对反应,这和求生存姿态很接近。在互动中,这样的防御机制常被我们使用:投射。个体不接纳和不承认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特征,而推测成是在别人身上的。如我们不接纳自己是个不守时的人,我们就会将这部分投射出去,对别人的不守时反应剧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指责姿态。

否认。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和谐,我们会假装没有问题,假装没发生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讨好姿态。

忽视。为了获得安全感,要忽视掉感受,全部拿大脑、理性来说话,这样就不会错。也就是我们说的超理智姿态。

扭曲。将事实进行扭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导自演,不管实际是什么样子。也就是我们说的打岔姿态。

6.在给评论时,你有哪些规条?

规条就是我们从小学到的怎么做人,是我们经验的全部。例如我学到的是不能被人欺负,那么一旦有类似的征兆我就会马上反击;我学到的是不能有所冲突,那么我就会付出很多代价来维持表面的和谐。因为有了规条,我们没法对自己的感受诚实,因为规条会告诉我们如何做、如何感受,也决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经历。规条也可以是关于安全感、礼貌和自信等。只要阻碍着我们实现“五种自由”的,阻碍着我们表达真实自己的,控制着我们行为的,都是规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致性沟通:参透对方真实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