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由写作一个理由

不知何时起,发现越是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就越发现自己无知。开始时,还能够安慰自己说,发现自己无知是好事,可以形成自己学习目标,尽力去弥补现存的知识漏洞。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整个知识框架在崩溃、坍塌,内心的焦虑就像洪水席卷了内心的坚强,被这股浪潮折磨得没有了任何动力去学习任何新知识。暗自下定决心封书一月,在这个月里不接受任何新知识,仅仅靠回忆去整理过去看过的文章。很快产生了化学反应,以前零碎的知识点,慢慢地建立起了连接,形成了一张越来越密集的网。不禁感叹有时行动太快,还须等等思想。

无知的本质

人类塑造着世界,同时也被世界改造。身处互联网时代,似乎人人都在享受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便利,足不出户就能做到以前需要耗费很大力气的事情,比如,上网下订单某宝就能送货到门,出门通过滴滴就能轻松叫到出租车,足不出户便能享受美食等等。互联网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传统学习者的适应不良。信息研究领域的专家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就提到,互联网的知识连接方式是靠超链接,只需点开某个网页便能接收到无数相关的文章。互联网的知识就像一张巨大无比,似乎没有边界的网。碎片化的知识就是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其他信息与其展现的方式都存在或强或弱的关系,也自然无法形成长形的缜密逻辑的知识框架。

互联网学习知识面临另一重要的困难在于专注力干扰。专注力也就是俗称的注意力,是我们对于客体关注的稳定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专注力会被无情地消耗,不仅很多浏览器热搜的关键词都出现在侧栏或副栏的方框内,还有很多相关专题的网页会自动弹出窗口,造成专注力的干扰。干扰过多的阅读环境导致无法精深,只能停留在表面思考,甚至大脑还会像古时候读后即焚的书信一样了无痕迹。能够做到保持持久稳定的专注力的还是少数人,大部分都是同我一般,专注力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智力是一个人能够运用知识,灵活处理生活难题的能力。往往无知是形容一个人愚笨,也就是无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类人。心理学家经常用智商来形容一个人的智力高低,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智力低下和智力超群的只是少数,如果不是要死磕自己,我们仅仅需要与中间这绝大部分比较就好了。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愚笨,知识我们被知识愚弄了。

知识的结构

网络知识却是一个无边界、不可控、没有形状的结构。这种方式的特点也明显,他连接着大众、和多样性的观点。值得一说的是互联网的多样性,如果多样性的程度大,那么就会迷航;如果程度小,就会过于狭隘。在这样一个两难的抉择当中,如何做出平衡两者关系的选择,是尤其重要的。确定多样性恰好“足够的”的标准往往受到讨论的主题、目的、人员、社会联系等等的影响。

人类是因果动物,也就是越有逻辑性的东西,往往在脑袋里面停留的时间越长。比如只有打开开关,等才会亮。一旦学会这样的简单因果关系,人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因此,需要建立长形的逻辑框架,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还具备一定的广度。

那面临新的知识输入时,该如何做呢?让我们看看那些善于学习的大牛是如何做的,提到钱钟书,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但是却很少知道钱钟书是如何阅读,如何做到过目不忘的。杨绛提到钱钟书的这一能力时,归功于他肯在读书笔记上下功夫。他的读书笔记包括外文笔记、中文笔记和日札记(读书心得),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养成的,因为当时大学的书籍不外借,所以钱钟书就只能凭借笔记和回忆两种方式还原内容,据说他做笔记的时间往往要花费约莫阅读该书一遍的时间。

读书笔记就是连接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桥梁,在读书笔记上耗费的精力越多,这座桥梁就越稳定,能够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融会贯通。推荐个人常用的读书笔记整理软件:思维导图和为知笔记。当然选择自己用得顺手的就行,但是建议一旦选择,就不要轻易换做笔记的方式。

自由写作

写作是一种知识输出的方式,就是将知识统整之后的表达。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障碍就是把知识整理之后,形成长形的逻辑框架,而这种框架是以受众的认知水平为基调的。写作是让吸收新知识的速度等待停留在身后的思维力,将新知识整合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并借由文字来传递思想,表达观点。

如果说思维是意识活动,那写作不仅包含意识活动,也包含潜意识的活动。冰山理论把人的意识比作冰山一角,而浸泡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比作潜意识。写作能够使潜意识的愿望、需要和动机得到满足。

因此,自由写作只有一个理由:促进认知升级,自我疗愈。写作是个成本低廉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想要表达,并且有时间去写作,那么就能够从写作中获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自由写作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