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所谓游思,是真的游思

“你将不再接受二手或三手的观点,不再以逝去先贤的视角看待世事,也不再咀嚼书中的空泛之言。你将兼听百家之言,经由你自己去伪存真” ----沃尔特·惠特曼 《自我之歌》

大概以这句话再次打开9天南京的游思经历最好不过了。这位朴实、自信、洒脱、热情、着力讴歌生命精神的美国民主主义诗人,对生命灵动的感触、赤诚的体验、美丽的思考,倒可以精当地贴切我短短几天繁杂、玄妙、跌宕的心绪,整个人大水漫灌般透润、畅快、饱涨、蓬勃。 最初递交游学申请时怀揣自己的小心思,本着对社会学孤注的一腔热爱与向往,看到南大社会学院与群学书院的牌头就生发了拿下南京游学的欲念,时间地点内容均恰与我

10日南大的社会学研修交流对接。11位嘉宾老师中3位南大社会学院的学者,着实让我内心的期待颇为雀跃。

10天的南大社会学研修交流使我充分领略了社会学各分支领域一流大师的修养操守与学识魅力,结束时尚未来得及平复这10日大开眼界的深邃澎湃,就马不停蹄的与此次游思的小伙伴们汇聚开启游学旅程。

见面头一晚,大家在丰盛的菜肴前和和气气略显拘谨,青旅里每个人在纸条上写出的自己的标签,都零散地透露着一些些小个性与喜恶,在抽签的情况下一对一“尬聊”了两组,彼此虚掩的一道门开了缝隙。

第二晚与同志朋友的接触畅聊,大家在各自的疑虑里寻得了些许倾泻与光亮,彼此间似乎更敞开了几分。

第三晚美食探寻发掘各组卧底的套路刺激。

第四晚舍不得睡觉互道困惑互聊人生的几位,白日里多了挤眉弄眼玩笑话的心领神会。

第五晚黑夜听歌会,每个人在各自最爱音乐的伴奏下讲述着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或暗黑;或沉痛;或痴醉;或锥心;或感慨;或脆弱;或澎湃;或静水深流;或氐惆冷绪;或烟暖雨收;或快意淋漓。 原来每个人都那么糟糕那么可爱那么美好,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掩盖着彼此的表情,但我们依然在自我撕裂中寻找光明。伴随着几日下来与诸位知名老师的深入交流,与少数群体的深度碰撞,在著名景点、场馆的细致琢磨品味,很多人都有了微妙的变化。原先矜持的放飞自我了,原先儒雅的变得活泼了,原先寡言的敞开心怀了,原先酷帅的更加幽默了……

整场游学的主题是人与社会,每日行程满当,身疲心不倦。贯穿9天下来,虽然各个分享嘉宾老师所在和专长的领域不同,身份职业各异,但是这一过程中有些东西像磁石一样自然吸引汇聚,越来越清晰。 就像长跑气粗汗雨混乱了圈数,最后耳边铃响突然惊醒,跑过的路程不再无聊乏味而是意义凸显,亲友呐喊之中彩旗飘扬的终点在眼前更加清晰,双腿濒临瘫痪却还有一股气自发喷涌;就像只身漂洋瀚海,风凌天远,水流幽荡鸟盘旋,寡淡却非凡,向阳而行不知所终,突然几座岛屿从深海跃出,忽然有了更强的力量推动。

对于跨专业考研苦逼党一心抓住各种机会领略社会学魅力的小白我来说,除此之外并没有设定其他特别的目标想法,就像混乱了距离的长跑手以及有着最初向往的太阳却依然不知所终的漂流者,反而收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似乎用了两个难懂的比喻表达了一个意外收获越显清晰的简单意思,哈哈哈,大概是觉得无比喻不掏心吧。作为一个正经严肃的游学参与者,我们当然还是要回到正题:与老师交流的思想盛宴。

关于少数群体。怕是最搅动感触我的,他们是既受到摧残又无比璀璨的。聋人群体----贺晓星老师“近视戴上眼镜不会被认为残疾,为何耳聋戴助听器被认为残疾”的提问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依然敲在我心上。 所见四位聋人朋友的精神面貌现在还活泼在我的脑海。表情飞扬,手势灵动而不乏力道,宛若机敏迅捷的鸟。然而现实中他们的困难依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聋校强迫话语的痛苦,助听器恼人的噪音,冰冷毫无表情的新闻(官方)手语其实如隔夜馊饭让人反感。看完《深夜食堂》马克篇,生活的重重困难,简单的具象理解,无力争辩的声嘶力竭无法不让人肝颤。 同志朋友----一位同志母亲,三位同志的夜晚恳谈,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类群体,却感受到了迷之魅力。性的困惑总是成长途中避不开的坎,他们痛苦、挣扎、被电击、被压制、被误解、被冷眼,但他们依然直面自己,坦诚相待。“不止对同志,整个社会对单身都是严重歧视的,没有婚姻维系,重大手术的决定等很多事情都受到潜在限制”“同志比异性恋更高贵的是,他们对两性都有更敏感更到位的把握,更能理解很多事情”“我们目前最美好的结果就是在家人的祝福下办一场受尊重的‘结婚’仪式”……本来对同志没什么特别想法,不过如果再看见彩虹旗,我应该会多层注视和会心一笑。 精神疾病患者----绘画让他们自由而灵性。难怪古时疯癫者被认为通天通神,看看他们多视角组合的画作,上帝俯视般浩然,精神返祖般有灵。远离否定,电击,药片的他们,在郭海平老师着力提供的原生艺术平台上避开了伤害,自由挥洒,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坦露心声。

关于公益。说易行难,可不是怀揣美好的愿景这么简单,项目运作的方方面面也都是洞察、战略、智慧、心态、方法的体现。感动南京人物马连平老师,魁梧健壮,初见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冷面,但是他的分享却是实实在在,不娇柔不造作。方向明确,就立足青少年群体;深度延展,不同侧重彰显活力;眼光独到,洞察情境痛点;紧接地气,扣住群体所需;轻装上阵,简单项目外包社团组织;利落老道,各方周旋资金较广。 比如说针对留守儿童、少数民族儿童,一般人往往关注这些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对孩子们健康、卫生状况关心和保障就很少考虑。而“助学保险”“一人一水杯”等项目就从微小的视角切入,却有助于解决很大的健康风险。 朴实清丽,书卷沉香的伊顿学园,也有着自己理论+农耕体验+实践项目的公益模式。北京一知名社会企业的向梅老师着眼项目,从立项、实施、监测、评估四个方面介绍了各自的定位与重点,用温婉的言语,优雅的气质,代表性的实例,警示了公益项目在想法与运营上的注意点。

几位老师分享下来,优秀地诠释了他们心目中公益的样子,也在艰难的道路中不忘初心的坚定执行。他们的思想、谈吐、行事、经验,对于有着美好世界理想的大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请教、提点与学习。

关于读书、人与社会。独立思考知阴暗艰涩,亦当心怀希望,慎终追远。贺晓星老师关注教育场域的符号话语权力,尤其为聋人群体发声;张玉林老师深入农村,在环境、教育等问题的担忧中凝视中国;陆远老师立足群学书院,沟通学院、高校与社会,思维深邃,常葆怀疑,独立思考;许金晶老师年读近300本书,独立书评、影评、创作与歌唱民谣,时时阅读、观影、创作,既是以文字、曲乐抒情言志,也是平衡体制与理想;典雅的香学器具,古朴的桌椅,温婉的吊灯,幽碧的沁茶,宁和又悠远的环境里,陆柏茗老师为中国的香学自豪,因动荡战乱的中断痛惜,对香学前景充满希冀;咏春第三代叶问真传弟子孔庆国老师以基本姿势应万千场合,不前倾(不因贪而前够),不委身(不因怵而后退),道行高深,出拳利落,力道重实,修身境界与功夫同高;认为精神病人在为我们吃药,宁做自由病人不做不自由正常人,探索精神病人原生艺术的郭海平老师,既是艺术家,也是自由灵魂的注视者、守护者。 各位老师都是在工作、研究之余,践行价值理想的“江湖侠客”,人至中年,虽不再谈得上如此热血方刚,但晓理重义的劲头内入骨外洋溢,交谈之中都能感染得自己满身尘雨满身霜,满身清风满身光。

他们或博览群书,或经历跌宕,可以说都是对社会世事深谙阴暗,知根摸底的,但是他们依然对国家、对未来怀抱希望与信心。相比之下,正值青春年壮的我们常是半卡在书中,半卡在有限的经历中,说起某些限制,看到某些消极的事情,就十分容易悲观激进,甚至对社会对人生无比诟病。一个社会总是有它的问题,但是一味诟病何尝不是种逃避。像老师们这般知暗寻明的清醒,坚守自己认同与情怀的行事,智慧地发声,社会是能够注意到并且给予回应甚至改变的。这些也都能够与洞观社会根本运作机理,揭露了种种社会问题,但依然向善求美的诸多社会学理论有着某种映照。太让我动容。

种种以上,都让我们在空余时间的自由行里,看到博物馆的香炉感到更亲切,身处历史场景中感到更审慎珍重,面对少数群体更真诚,听到民谣更欣喜,看待问题更注重自己切实的想法,小伙伴们之间的互动往来也更加坦诚没羞臊了。

这个时代不缺热泪盈眶也不缺孤私冷硬,不缺循规蹈矩也不缺特立独行,说是缺乏独立思考,可,承认某些痛苦的无法和解与毁灭,看破大团圆的媚俗和世界的背面,是否真有勇气和可能继续面向希望?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独立思考者,明白的走在渴求的道路上呢?我没有答案,但至少,这次的游学没让我失望,所谓游思,也是场实实在在的游思了。

李桐(Apple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前途未卜作死跨考社会学小白一枚,蛮无聊无趣随意的家伙,却也不甘安分守己,千难万苦只要做的事情让人心里鲜活不死沉。之前觉得深谙了隐匿面阴暗面才有更好的理解和温存,现在觉得有些东西不理解也罢,那也是种相当的尊重和温柔。 没那么有文化,也不那么会搞笑,就只好假正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桐:所谓游思,是真的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