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仑到方壶 古诗词阅读解析

从昆仑到方壶 古诗词阅读解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山东某中学高一古诗阅读题解析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释] 方壶:神话中的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亚,通“压”,俯偃低垂。并州:地名,唐朝时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 “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 “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林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的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特色。

【乐老师解析】答案是D。“精练的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特色”,是以偏盖全,也与前面“旷古未有的技巧”相矛盾。通过“尤工”、“古莫比”、“咫尺”、“论万里”,体现的,突出的不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色,而是王宰画技的高超,而是杜甫对王宰的欣赏。

2、请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关键要理解诗为心声,抓住“焉得”去切中肯綮,这既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赞叹,也是戏题友画的心境写照。重点是考判定分析能力。首先,注释提供的故事,可判定用典。那为什么要用典呢?再从内容和结构上深入分析。谁“焉得”?杜甫自己。那杜甫为什么要“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因为杜甫观赏王宰山水画,如索靖观赏顾恺之画一样,倾倒欲绝。这里杜甫把王宰与顾恺之相提并论,自然表达出欣赏至极。这是从人对画,人对人角度分析,还可以从画对人角度分析,得出画作给人带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从结构上分析,结尾升华情感,并与前面“壮哉”相呼应,结构严谨。

【乐老师中学古诗词阅读点拨】

一、宏观把握诗词中心与结构。通常要关注首尾句,多问WHY,得出总;正文多问HOW,得出分,总分解析到位,就能达到目无全牛的效果。

把握中心时,一要特别提醒注意标题分析,我戏称这是文章的老祖宗,是总。问为什么得出深层情感,如为什么要戏题?是不是在结尾句体现出来了?问怎样戏题,或哪些方面戏题?得出分。二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阅历等方面深入分析,把握作品基调。这个要求比较高,关键是要求我们不要孤立地,真空式看问题,要么有背景,要么有背影,联系起来分析,更有利于精准把握作者思想与情感。

本文如细心分析,标题中的“戏题”,反映了杜甫所处的生活状态,应该不是颠沛流离、兵荒马乱时期;与之交往的王宰,可以判定是著名的画家,亦是好友。诗与画,诗笔与画笔,诗人与画家,境境相通。有的备注“王宰,画家,蜀人”,就更容易判定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期。

把握正文时,注意文章不可能一直是总总总,那就只有点线没有面了。抓住总就可以问HOW打开分,如同抓住伞柄,下一步就要打开伞。

本诗从结构上示范分析:标题“戏题”是点睛之笔,也交代了人物、事情。首句不直接写画,而是从时间角度写王宰对山水画的创作态度。可谓“一戏”;接着引出正文昆仑方壶图,用“壮哉”高调抒发心中总体的美感,可谓“二戏”;再分别从山、水、云、风四个方面展开,以“尤工”、“应须”小结,可谓“三戏”,表现王宰的大家风度与高超画技。结尾以“焉得”来表现内心的感受提升,可谓“四戏”。全文读来文字灵动,诗中有画,画中有“戏”。

二、注释都有存在的价值,不能停留在知道是什么WHAT上,而应多问为什么WHY,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出卷者提供这些已知条件的深层次作用。逐一分析示范如下:

1)方壶:神话中的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代入原文分析,由“神话中的”与“壮哉”相一致,这两字的高度总结,需要我们打开思维:如何壮?壮在哪些地方?再问一个为什么壮?那么就能与最后两句感观上的“万里”、感情上的“焉得”神交了;由“东海仙山”想到“西方昆仑”,从西到东写山,与“巴陵洞庭日本东”先西后东写水相一致;“泛指高山”,泛,广泛,说明山既多又高,重点写“从西到东”,如再联系下句“赤岸水与银河通”,重点写“从下到上”,山水画面铺陈开来,视野开阔,与“咫尺应须论万里”相呼应。

2)亚,通“压”,俯偃低垂。什么压?山木。尽压说明了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气势与力度。为什么山木尽压?风!风不仅让水起洪涛,而且让山木尽垂,山水是不是通过风又连贯起来?再与前面的东西上下联系起来分析,是不是有了“远势”?平远、深远、高远之势!是不是有了“咫尺论万里”的纵横感与透视感?“应须”两字不仅仅说明杜甫读懂了画,而且向读者指明了解画的方向,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

3)并州:地名,唐朝时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结尾句出卷者颇费笔墨介绍,显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果然出题考赏析最后两句。

三、把握文中一切已知条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用已知推未知,如同解释名词。这个已知条件,可以是实的人事物景,也可以是虚的情理。实的字词问WHY得出情感,也就是人生108将的正反面;虚的表达情感的字词,问H0W得出实的人事物景,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这样就能更好的把握文章来龙去脉,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试从细节分析:

首句说作画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既交代是山水画,又提醒从时间角度分析王宰。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呢?人对画,说明王宰落笔山水前要作充分酝酿,对画的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从下文得到验证;“能事”,擅长之事,指作画。“不受”、“始肯”,这是从态度角度分析,为什么“不受”、“始肯”呢?不愿受时间的催促而仓促作画,那又为什么呢?既可与正文所画山水云风去分析,可见作者要花时间酝酿构思;再具体以写风为例,从人、山、木、水不同角度来展开;再具体以人为例,舟人渔子为什么入浦溆?联系下文的洪涛风,得出靠岸避风的结论。这种独具慧眼的细节捕捉与描摹,以有形人、山、木、水,衬无形之风,极富神韵。

“尤工”体现了王宰画风的独到之处,“古莫比”说明其在画坛的历史地位,那为什么“古莫比”呢?突出布局构图的“远势”,下句以“咫尺论万里”谈感受,说明王宰“胸中有丘壑”,匠心独具,与开头“不受促迫”相呼应。最后一句总结升华,借用典故,表达作者对画作、对画家的欣赏与赞叹。也可以从结尾相呼应来分析,欣赏与赞叹是一脉相承的。

再悟“昆仑方壶图”,气势恢弘,充满诗情画意,真乃神来之笔。破解其意,所观不仅是由西到东,群山西来的雄奇壮丽之势,万水东流的奔腾之势,更有从现实的昆仑到虚拟的方壶的远势与超脱!更有从湖入海再接天的胸怀与视野!

咫尺万里图,大家风度,杜甫与王宰,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虽然图已失传,但图以文传,技法之外,人在画中游,壶中有乾坤。做题,功夫在题外。

            写于2018年10月23日深夜

从昆仑到方壶 古诗词阅读解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乐老师网课

www.lxyw.cn/kecheng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昆仑到方壶 古诗词阅读解析)